马俊花儿 青海民歌“花儿” 为什么叫“花儿”你知道吗?你知道花儿王子马俊?
“花儿”是一种山歌,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的广大地区以及新疆的个别地区。几百年来,聚居在青海东部地区的汉、回、撒拉、土等民族,各自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花儿”歌曲。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
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
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象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在旋律上起伏较小,较多地应用五声羽调和角调,衬词衬句使用较少,段尾或句末用上滑音。
在文学上除具有河州花儿的一些特征外,还派生出一些变体,有时也采用信天游或一般民谣体。演唱形式有自唱式和问答式。曲目无令之称,属抒情短歌。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
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反映生活、爱情、时政、劳动等内容。用比、兴、赋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虽然大部分花儿的内容与爱情有关,但在歌颂纯真的爱和控诉封建礼教及社会丑恶现象给恋人造成生死苦难的同时,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语言朴实、鲜明,比兴借喻优美,有比较高的文学欣赏和研究价值。
20世纪80年代,花儿的演唱形式已发展到花儿歌舞剧。 青海花儿王子——马俊 回族,生于1963年,青海民和县人,祖籍甘肃省东乡县。
马俊从小唱着花儿长大,上学读书时常参加文艺演出。1985年民和县举行花儿调演,马俊参赛并获一等奖,l986年在海东地区民歌调演中再次夺魁,他英俊洒脱的形象,粗犷、奔放、富有魅力的歌声,在表演场上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也引起了县、地、省有关部门的重视。
同年8月他代表青海省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获得二等奖。之后被留在青海省民族歌舞团,成了一名专业的花儿歌唱者。
他拜朱仲禄先生为师,开始向歌唱花儿的高峰冲击。1988年,青海昆仑音像出版社发行了马俊主唱的《青海花儿》;1989年陕西省西部音像出版社发行了他与苏国英、温桂兰的无伴奏男女声对唱《青海花儿干咂》等盒带,对人们了解花儿的对唱和徒歌的风味,是很有帮助的。
马俊演唱的《河州三令》、《撒拉令》、《花儿尕连手令》等,最为人们所称道,被人们称为花儿王子。金秋10月,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各类展演节目正如火如荼地举行,一股来自青海高原的清新之风,更是令观众为之陶醉,这就是从10月20日开始的《神奇的青海——青海文化周演展系列活动》。
一周之中,大型民族歌舞《青溜溜的青海》、花儿风情歌舞《六月六——高原花儿红》和《江河之魂——青海历史文化展》《高原奇葩——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梦境映象——青海摄影展》等相继亮相,引领上海市民走进了神奇的青海。
主要获奖情况:1986年,马俊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民歌比赛中崭露头角、力拔头筹。
在这一年,参加由文化部和广电部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以一曲《尕妹是才开的牡丹》荣获声乐二等奖翌年,从京城载誉归来的马俊又以优异的成绩在“青海花儿杯大赛”上喜摘二等奖。
1989年,在“上海至巴黎世界歌唱比赛国内选赛”上,马俊又以一曲黄恩荣作词作曲的《麻青稞》赢得掷地有声的“优秀奖” 1993年担任了“青海省花儿艺术团”的团长,跻身国家二级演员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