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和赵清阁 《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和老舍》

2017-07-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和老舍>,傅光明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18.00元.老舍与赵清阁的一段情,原本大家都心照不宣,奉行"为尊者讳"的旧规则.不料真相由耿直又倔犟的牛汉直白地说出来,他当了一回"炮筒子".评价这件事,本不该那么严重和沉重的,横向比较着说,在经过冲击旧礼教的五四运动洗礼后,民国文人的婚外情,为文的,左派有鲁迅.郭沫若.茅盾,自由派的有徐志摩.舒新城;为艺的,有徐悲鸿.刘海粟;还有近来揭出的曹禺.杨振声师生和共同的情人方瑞--太

《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和老舍》,傅光明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18.00元。

老舍与赵清阁的一段情,原本大家都心照不宣,奉行“为尊者讳”的旧规则。不料真相由耿直又倔犟的牛汉直白地说出来,他当了一回“炮筒子”。评价这件事,本不该那么严重和沉重的,横向比较着说,在经过冲击旧礼教的五四运动洗礼后,民国文人的婚外情,为文的,左派有鲁迅、郭沫若、茅盾,自由派的有徐志摩、舒新城;为艺的,有徐悲鸿、刘海粟;还有近来揭出的曹禺、杨振声师生和共同的情人方瑞……太多了,不胜枚举!毋庸遮掩,也无法遮掩。一言以蔽之:“中年男人是世故和自私的”。借着自己的一个短篇小说,赵清阁说透了,实际老舍是负心汉。退一步,事情还可以换一个角度说,如果与老舍相爱的赵清阁,不是文坛和文艺圈里人,或者早在新中国之前就退出江湖,还是话题与热点吗?

赵清阁像谁?不像陆小曼和周鍊霞,陆周两位是才女,又是明星式的交际花;不像凌淑华和苏雪林,她们是五四的第一代,掌着大学教席,且有过硬的学历与著述。那么赵清阁有点像蒋碧薇和林徽因,天生的一副沙龙夫人的气派?

也不一样,因为赵清阁终身未婚。

那她一生的文学和文艺成就呢?或许可以借鉴当年李健吾评论谢冰心和庐隐———

他在《咀华记余———无题》中,上来就说:“在现代中国妇女里面,有四个人曾经以她们的作品令我心折。”她们“好像四种风,从四个方向吹来”———丁玲、凌淑华、林徽因和萧红。接着,李健吾转入他犀利的批评:“比她们成名更早的,至少有两位应当提到,一位是冰心,一位是庐隐。虽然她们曾经在我年轻的时候给我留下相当的印象,特别是冰心的《寄小读者》,但是,现在我年纪大了,我发见她们的作品缺乏什么东西让我心折。我认识这两位前辈文豪,她们的面貌相当地说明她们的性格。仿佛平静的湖水,清浅、平静……也就没有山的气势,可以让你休歇片刻,然而不能让你惊奇或者深思。浅显是她的特征,浅显是她的生活。”

赵清阁的作品,诚然也没有重量级的。倒是风云际会,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交,成就了她在现代文坛的位置,甚至到晚年,退休了又得以出山,而且入了党。可是,社交的复杂也制约了她。成也社交,败也社交!晚年她怀念洪深和张恨水的小文字,《大胆文章拼命酒》、《恨水流何处》,出语双关,道出人生的无限沧桑!

《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和老舍》,更像是以男女主人公为讨论人世的一个话题,来演绎傅光明和韩秀两位互动的二人转。就那么一点事,事情的真相,完全可以直接说出来,因为老舍和赵清阁都已是古人了。它吸引我重读一本更重要的书———赵清阁最后亲自编的《沧海往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书信集锦》。那里还有一位口口声声叫她“姨”的知己,即洪深的女儿洪钤。《集锦》中没有赵清阁和韩秀的通信,却收录她自己写给洪钤的三封信,两封抬头曰“洪钤侄”,且有旁注:“洪深之女洪钤称我为姨,通信也习惯此称。她乃船舶检验局工程师,爱好文学。”通过网络,我检索出洪钤写赵清阁的一篇沉郁的长文:《梧桐细雨清风去———怀念女作家赵清阁》。文中她无意间提出了一个有深意的话题———赵清阁固然社交多,但左派嫌她不够红,右派忌她粉红。一位老者评价赵清阁,直言曰“毁誉参半”。赵清阁是上海美专学画出身的,有人曾提及她与国民党的文化要员张道藩的交往。

民国时期的人情世故,与当下虽仅隔几十年,却是今日之人无法完全理解的。鲁迅、周作人和我们有隔阂,徐悲鸿与张道藩,老舍与赵清阁何尝不是?

张道藩也是个厉害的角色。蒋碧薇和徐悲鸿情断义绝之后,公开与张道藩双双出入,而当年与之结为金兰之交的徐悲鸿,照样和张道藩有往来。1942年在重庆的时候,为了给在贵州老家的张的父母祝寿,徐悲鸿还使出了看家的本领,画大轴《七喜图》作为寿礼,寓意“七只(秩)大喜”。而抗战之后,张道藩邀请齐白石南下办画展,为蒋介石祝寿,且举办拜师礼,不仅自己跪拜齐白石,还为齐白石招收女弟子礼拜。赵清阁就是这一次通过张道藩,拜齐白石为师的。她编的作家书信集锦里,很性情,也极厚道地特地保留着一张《赵清阁师从齐白石》的照片,上面依次是:赵清阁、曹克家、杨岫晴、张半陶、齐白石、张道藩、蒋碧薇和雷佩芝。四女四男。

说是拜师,举行热闹的拜师礼,其实是大家给白石老人轰场面、逗乐子的,兼有叨老人之光的意思,一如大观园里诸人闹那老太太。这厢大半是风云人物,哪个有时间、肯用心,从南到北,跑到北平跟老画家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