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诺兰模型的主要内容
概述 计算机应用到一个组织的管理中,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不断成熟的成长过程,诺兰(NOLAN)1973年总结了这一规律,并于1980年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形成了所谓的诺兰阶段模型。 诺兰在其《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一文中指出,数据处理的发展包括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计划和控制的战略变化以及用户的参与程度变化。
在数据处理发展的阶段中,他描述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学习曲线。诺兰认为,组织有必要了解与每一发展阶段相关的成长特点。
由于每个发展阶段都与某一学习过程相互关联,因而是不可逾越的,了解这种曲线有利于帮助组织有效的实施信息化建设。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里查德.诺兰(R.Nolan)在1974年首先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4阶段论,之后经过实践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又于1979年将其调整为6阶段论。
诺兰的4阶段论模型 在诺兰的信息系统发展4阶段论中,诺兰按时间顺序将时间横轴划分成4个区间,即:开发期、普及期、控制期和成熟期。他把这些区间称为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同时用纵轴来表示与信息系统相关联的费用支出。
当时计算机主要用于促进组织的业务合理化和省力化,与信息系统相关的支出额与效果之间的关系比较明确。 诺兰模型的六阶段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
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始阶段 组织引入了像管理应收账款和工资这样的数据处理系统,各个职能部门(如财务)的专家致力于发展他们自己的系统。人们对数据处理费用缺乏控制,信息系统的建立往往不讲究经济效益。
用户对信息系统也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第二阶段普及阶段 信息技术应用开始扩散,数据处理专家开始在组织内部鼓吹自动化的作用。这时,组织管理者开始关注信息系统方面投资的经济效益,但是实质的控制还不存在。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 出于控制数据处理费用的需要,管理者开始召集来自不同部门的用户组成委员会,以共同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正式部门,以控制其内部活动,启动了项目管理计划和系统发展方法。目前的应用开始走向正规,并为将来的信息系统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阶段集成阶段 这时,组织从管理计算机转向管理信息资源,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通常产生了很多独立的实体。在第四阶段,组织开始使用数据库和远程通信技术,努力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 信息系统开始从支持单项应用发展到在逻辑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
组织开始全面考察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成本和效益,全面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投资中各个领域的平衡与协调问题。 第六阶段成熟阶段 中上层和高层管理者开始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不可缺少的基础,正式的信息资源计划和控制系统投入使用,以确保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业务计划。
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充分体现出来。 逐一条学习曲线,深入地理解这条曲线,将会有助于组织更有效地管理这个进化过程。 诺兰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
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六种增长要素 诺兰阶段模型还指明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六种增长要素: (1)计算机硬软资源: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发展; (2)应用方式: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 (3)计划控制: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 (4)MIS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 (5)领导模式:开始时,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MIS,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MIS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 (6)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
意义 它总结出了西方国家发达国家信息发展的实践,提出了某些客观发展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其原因是组织机构在准备进行下的一阶段工作之前需要一定的经验。
尽管这些阶段含有某些自然生长过程,但是这些生长过程是能够有效地进行计划协调和管理的,因此,每一阶段也都代表着计划与管理工作的变动次序。
所以诺兰模型既可以用于诊断当前所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向什么方向前进,怎样管理对开发最有效,也可以用于对各种变动的安排,进而以一种可行方式转至下一发展阶段,在制定系统规划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制定系统开发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