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介和实际身价】严介和身价骤降资金链断裂传言再起

2018-01-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已经非常疲劳,2007年年底将彻底退出太平洋建设集团.在这一年之内,最重要的工作是调整太平洋建设的整体架构." 9月29日,严介和在广州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如是说.与一年前红光满面的严介和相比,今日的严介和憔悴了很多,红黑色的脸庞露出极度的倦意.10月11日,2006年胡润百富榜公布,在这张充满着变数的榜单上,严介和从去年的榜眼骤然退居到第16位,资产也从125亿缩水为75亿.次日,又有消息称,因太平洋建设集团及严介和有关的4起已判决生效的经济案件中,尚有总额超过

“我已经非常疲劳,2007年年底将彻底退出太平洋建设集团。在这一年之内,最重要的工作是调整太平洋建设的整体架构。” 9月29日,严介和在广州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如是说。

与一年前红光满面的严介和相比,今日的严介和憔悴了很多,红黑色的脸庞露出极度的倦意。10月11日,2006年胡润百富榜公布,在这张充满着变数的榜单上,严介和从去年的榜眼骤然退居到第16位,资产也从125亿缩水为75亿。

次日,又有消息称,因太平洋建设集团及严介和有关的4起已判决生效的经济案件中,尚有总额超过3238万元的欠款未还清,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启动了执行威慑机制,作出了限制严介和出境等多项强制措施。所谓“执行威慑机制”,采用的前提是被执行人有能力履行偿还债务但不履行。严介和财富虽然缩水,但身家仍有数十亿以上,为何连偿还区区几千万债务都“不履行”呢?

“我们的应收帐款还是很多,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是政府欠钱,所以要慢慢收……我们的银行贷款只有3.82亿元,负债率不高。”9月29日,继中国银行之后,华夏银行南京分行成为又一家通过司法途径要求太平洋建设归还贷款的。

事实上,除中国银行、华夏银行外,太平洋建设的贷款对象还包括建行、交行、南京商行、浦发行、广发行和光大等多家银行。此前,国内媒体曾有报道称:“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先后5次查封了严介和的12处住宅,绝大多数已被重复冻结3次以上。”

面对这样的事实,严介和向《中国经济周刊》细算了负债的账目,并称全部债务只分布在江苏、华北、内蒙古3个省份或区域。“江苏负债2.83亿,内蒙是0.44亿,辽宁负债是0.55亿。”严介和表示,“太平洋建设目前的全部贷款余额为3.82亿元,这些贷款相对公司上百亿的资产根本微不足道。”

根据记者了解,历史上,太平洋负债率最高曾超过60%,但在近年来逐年下降:2003年约为45%,2004年约为35%,2005年约为25%。“到了2006年肯定不超过15%。这是太平洋全系的资产负债率,包括200多个大大小小的子公司孙公司。”严介和表示。

既然负债率越来越低,且“贷款对公司上百亿的资产根本微不足道”,银行又为什么要频频催款?“如果太平洋明年想轻松一点,那就砍掉一些项目,手头资金立马就松了很多。”严介和解释说,“但今年是没办法,宁可损失银行的信誉,也要保证工程扫尾,考虑到北方施工正处旺季,工期都在抢,所有的钱往上压。不能把工程停下来用于还贷。如果现在不收尾,北方太平洋建设集团就将面临5个月的冰冻期。”

资金链紧张,加之公众对严介和经商模式的质疑,也许会让严介和颇为头疼,而更让太平洋敏感的是应收账款问题。据太平洋内部人士透露,太平洋应收账款“在百亿以上”,而应收账款也都是通过竣工验收、政府确认以后,审计局审计认可的,不存在名义上的问题。“我们的应收帐款还是很多,但这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是政府欠钱,所以要慢慢收。”严介和对此表示。

事实上,不能及时回流资金正是由于严介和采用了BT模式,而其弊端也在这次银行催款风波中凸现出来。“BT是以后发展的趋势。但如果国家说不能搞的话,我们肯定不会搞。”近年来,严介和大肆扩张,所采用的“BT+低价收购当地国企”模式,也已经向西至四川、云南,北至东北、内蒙,南至海南、广西,中至河南、陕西等省市的二线城市推广。

BT模式是BOT的一种变换形式,是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管理公司总承包后,由承包方垫资进行建设,建设验收完毕再移交给项目业主。BOT是对Build—Own—Transfer(建设—拥有—转让)和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形式的简称,现在通常指后一种含义。而BT是BOT的一种历史演变,即Build—Transfer(建设—转让),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引入国外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专属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工后,该项目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由政府赎回。

“做BT就是滚动。一开始做一个项目,用这个项目回笼的钱,做两三个项目,这两三个项目的钱回笼,下面就可以做五六个项目,不停地滚雪球,太平洋就是滚雪球滚出来的。” 严介和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成功之道。

据说,号称“不行贿,不送钱”的严介和颇为懂得对于政府官员“送形象,送政绩”的重要性。对此,严介和也显得非常坦然:“我们和政府打交道的主要是BT模式。我们的合同上都印有国徽,政府大印要盖上,领导字要签上。而这种协议在法律上是无效的。为什么?政府下面投资交通的有交投,管水利的有水投,城建有城投,这些企业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但是我不敢跟他们签协议。因为即便法律上有效,到期他就不给你钱,你怎么办?”

所以严介和称“有时法律上无效的,对我们来说是最安全的。法律上有效的,对我们来说倒是最危险的。”

然而,伴随着严的扩张,质疑也此起彼伏,很多人就问过他:如果政府不能按时还款,你怎么办?严介和通常的回答是,遇到这种情况,一种由政府担保,太平洋融资,另一种就是由太平洋担保,政府负责融资。

但如果在众多的质疑和非议的声浪下,国家采取了相关的干预措施,严介和的BT模式还准备怎么发展?

“BT是以后发展的趋势。但如果国家说不能搞的话,我们肯定不会搞,我们这么大的企业肯定要和国家保持绝对的一致。但国家还没有明确说能不能搞BT。”严介和对此回应说。

据严介和透露,他已经把太平洋一分为六:江苏成立苏商集团,上海成立沪商集团,华南在广东成立粤商集团,华西在重庆成立渝商集团,华北在北京成立京商集团,东北在黑龙江成立龙商集团。据太平洋内部人士表示,在一年之内,太平洋建设要完成一个基建项目公司向投资管理型公司的转型,从而规避风险。

在今后一年半之内,严介和将会不停转换身份,轮流担任太平洋苏商集团、粤商集团、龙商集团、渝商集团、京商集团董事局主席,每个主席任期为4个月。目前,严介和已然辞去苏商集团董事局主席,并已担任粤商集团董事局主席。

为何如此操作?严介和把其归结为两方面原因:其一,一拆六之后,各个区域集团之间将建立比较严格的防火墙,不再有任何股权和债务上的联系;其二,是因为中国“地方主义严重”。

“原来是一份为三,但是大家仔细权衡,要分一步到位,华南、华北、华西、江苏和东北,”严介和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中国人喜欢本土化经营,太平洋是江苏的,凭什么到广东?人们无法接受,所以需要地方化。”

此间,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太平洋此次布局调整与半年来遭受的多次质疑有关,从而导致严介和先前布局不稳,从而不得不“亲历亲为”,稳定军心。而此次的制度设计也甚是耐人寻味,颇有“督军”意味。

而关于之后的安排,严介和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相继主政六大商团之后,自己将会选择稀释股权,离开商场,将股权的大部分分发给管理团队、中层干部和一线职工。“只有当太平洋遇到生死存亡的危机,我才会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