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镜吾性格 【张顺的性格特点】寿镜吾的性格特点

2017-05-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三味书屋>中提到鲁迅的老师寿镜吾,他是浙江绍兴覆盆桥人,学生都尊称他为寿老先生.这个"老"不但指年龄大,还包括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意思.寿老先生年轻时,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极为不满,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他20岁考取秀才后再没去参加乡试,一直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60年.寿老先生热爱学生,也严格要求学生.放学时,必定亲自送学生到大门口,看到学生过了石桥,他才放心.有的学生三天不来读书,他就拄着拐杖上门访问.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早上教的课,当天傍晚必须背出.写字强调注意姿势

《三味书屋》中提到鲁迅的老师寿镜吾,他是浙江绍兴覆盆桥人,学生都尊称他为寿老先生。这个“老”不但指年龄大,还包括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意思。

寿老先生年轻时,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极为不满,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他20岁考取秀才后再没去参加乡试,一直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60年。

寿老先生热爱学生,也严格要求学生。放学时,必定亲自送学生到大门口,看到学生过了石桥,他才放心。有的学生三天不来读书,他就拄着拐杖上门访问。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早上教的课,当天傍晚必须背出。写字强调注意姿势,翻书前要检查手指是否干净。

寿老先生非常喜爱鲁迅,说他脑筋“活络”、“懂事”。有一次寿老先生出了一个对子叫“陷兽入阱中”,许多学生苦苦思索都对不好,鲁迅对了个“放牛归林野”,寿老先生非常高兴,称赞“樟寿(鲁迅小时名)聪明。”

寿老先生于1929年7月30日以82岁高龄谢世。◆原文地址.html《三味书屋》中提到鲁迅的老师寿镜吾,他是浙江绍兴覆盆桥人,学生都尊称他为寿老先生。这个“老”不但指年龄大,还包括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意思。

寿老先生年轻时,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极为不满,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他20岁考取秀才后再没去参加乡试,一直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60年。

寿老先生热爱学生,也严格要求学生。放学时,必定亲自送学生到大门口,看到学生过了石桥,他才放心。有的学生三天不来读书,他就拄着拐杖上门访问。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早上教的课,当天傍晚必须背出。写字强调注意姿势,翻书前要检查手指是否干净。

寿老先生非常喜爱鲁迅,说他脑筋“活络”、“懂事”。有一次寿老先生出了一个对子叫“陷兽入阱中”,许多学生苦苦思索都对不好,鲁迅对了个“放牛归林野”,寿老先生非常高兴,称赞“樟寿(鲁迅小时名)聪明。”

寿老先生于1929年7月30日以82岁高龄谢世。◆

范文二:你好,寿镜吾先生

语文课本里有那么多人物,而我对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印象尤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多么有诗意的题目!一拿到新课本,我就把它读了好几遍,而且挺喜欢里面的寿镜吾老先生的,他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读书,嘴里念念有词,被他遗忘了的学生在下面干什么的都有,八仙过海,各显身手。

想不到伟大的鲁迅先生,小时候上课也不守纪律,真有意思。大概我遇到的老师,大都严厉,有的还凶得让我害怕,总批评我上课纪律不好,爱提一些怪问题,所以我喜欢寿老先生。他也算是当年绍兴城里一位博学的名师了,可是连鲁迅先生都说他“和蔼”,对于调皮的学生,最多也“不过瞪几眼”而已。

于是,我期待着语文课――我想,老师也会喜欢这位培养出鲁迅这位大师的老师吧。可是我想错了。老师不仅不喜欢他,还说他灌输给学生的是腐朽的封建思想,把诸如“禁锢”“扼杀”“毒害”这些不好的词语一股脑儿地加在他身上。

当时,我的心里很是不悦和纳闷,是不是语文课就是这么高深莫测?让人听不懂。老师接着又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对比着写的:一个有趣,一个乏味;一个快乐,一个痛苦。这样一来,我更想不通了。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孩子们爬上花坛去折梅花,在地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不也很有趣吗?鲁迅在课堂上还完成了两大本“画册”,这不也很快乐吗?我斗胆向老师提出了我的疑问,她却说,不要胡思乱想,只要记住她讲的就行,就能考高分了。

――这盆冷水泼得我愣在那儿了。我实在想不通,鲁迅的启蒙老师怎么竟是这么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物呢?书上明明白白写着的东西,怎么我就看不懂了呢?从此,我感到语文课很乏味,听不懂,没办法感兴趣,可惜的是又不能在课堂上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过,我还是喜欢在课外看各种杂书,喜欢乱想。

有年暑假,我到绍兴的外婆家住了些时日,那儿离“三味书屋”不远。当我来到向往已久的三味书屋的时候,油然而生一种虔诚和高山仰止的心情。三味书屋远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气派,但就在这儿,诞生了伟大的鲁迅先生,他的人格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底子就是在这里打下的。

我在书屋里盘桓多时,耳畔仿佛响起了琅琅的童子读书声,高且瘦、戴着大眼镜的先生正在教学生对课。一阵寂静之后,突然间响起一声“人都到哪里去了?”那声音威严而不失温情……我还找着了书桌上鲁迅刻下的那个“早”字,想象着他上学迟到时的窘迫和尴尬,以及后来他以“放牛归林野”对出了老师出的“陷兽入阱中”的题目而备受称赞时的得意。

我还走进书屋的后院,腊梅犹在,桂树尚存,对鲁迅来讲,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就是百草园的延伸啊,它承载着鲁迅对自然的爱……

我最初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产生的那些想法不免稚嫩,却是一个少年内心的真实体验啊。尽管老师并不喜欢这个人物,所幸我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直觉和从课文里得来的认知。老实讲,从一开始我就从心里感到寿镜吾先生是个可亲可敬、有个性的老人。

在绍兴的日子里,我尽量想办法了解收集寿镜吾老先生的情况。鲁迅对百草园固然喜爱,对三味书屋又何尝没有深厚的感情,对寿镜吾老先生则更是敬重有加。他每次从南京、东京回到绍兴,必带些礼物去拜见老师。寿老先生20岁考取秀才,却未参加乡试,他不满现实,厌恶官场,安于清贫,乐于教书,而且一教就是60年。

从许多故事可以看出,他不仅喜爱学生,谦卑待人,而且接济穷人,信守承诺。他的清高正直、温良礼让的品格肯定直接影响了幼年的鲁迅。所以,寿镜吾先生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东西,他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给了鲁迅深远的影响。

绍兴之行,使我对寿镜吾先生和他的三味书屋增添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比起今天的学校来,三味书屋太过简陋而寒碜,它阴暗潮湿逼仄,但是从那里走出了鲁迅,它是世人心目中的一方圣地。当人们来到三味书屋,无不会在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据说有些日本友人到了这里,会许久地默默地跪在地上。

寿镜吾先生虽然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但他所做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书,他让学生自己读书,背书,汲取知识,消化理解,他自己也读书,沉醉其中,学生看到他读得津津有味,能不受到感染?在那里,学生是真正的主人,可以在书本里自由地徜徉遨游;学生拥有宽松的环境,丝毫不受分数的束缚和名次排列的困扰,更没有那些做也做不完,做了也不知有什么用的作业。

想到这里,我又不禁产生疑惑:历史的进步难道一定要以牺牲一些好的东西为代价吗?

不能让寿老先生再遭受不公,不能再误解他了。相反,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否应该从寿老先生的三味书屋借鉴一些东西?――至少,老师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监工,而应是和学生一起读书的同伴,不要总是老师一个人分析来分析去,而应当尊重学生的读书体验。

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真想大声说一句:你好,寿老先生!

(指导老师:毛荣富)

这篇作文写得好,但我读了此文想到的却是,如果每个学生都能这样读书,那该有多好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吴浩锡同学不像许多学生那样只是听老师讲解课文,而是能够自主地认真地读课文,尊重自身的阅读感受,这样就能真正进入课文之中,得到准确、完整的信息,享受原汁原味的美味佳肴。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儿。

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自己亲口品尝和咀嚼,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才能获得真知,同时咀嚼和消化吸收的能力也能得以提高。遗憾的是许多学生总是习惯于把老师的讲解看得比课文还重要,听讲很认真,对课文反倒疏忽了,他们不是直接从课文中形成自己的感受、感悟,而是把老师的结论和答案当做获得高分的法宝。

吴浩锡同学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感到寿镜吾先生并不像老师所讲的那样。我们可以看到,老师是从固有的概念出发来解读课文的,而他却是从文本中得出自己的印象和结论的。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孰是孰非。

这篇作文写得好,不仅因为作者会读书,而且注重生活的感受并从中汲取养料。文中写他在三味书屋里参观的那几句多有灵气啊。恍如幼年的鲁迅和自己在那里骤然相会。就连书屋后面的几株蜡梅和桂树都引起他无限的遐想。只有把书读活,而不是死记硬背的人才能有这样生动的文笔。

他在绍兴还做了一点社会调查,获取了有关寿镜吾先生的一些珍贵的资料,虽是些只言片语,却也弥足珍贵,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提升了文章的价值。

文章最后的联想又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虽然全是些有感而发的话,却击中了今日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时弊,有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我历来认为,学生,虽是教育的对象,但他们同时也拥有对教育现状提出批评意见的权利,这不仅因为我们的教育就是为学生服务的,他们的切身感受理应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而且这样做,对于他们的精神成长大有益处。

我把此文推荐给一些语文老师阅读,深得他们的喜爱,他们说,后生可畏啊。其实,老师们对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很有意见。

吴浩锡同学虽然不喜欢语文课,却热爱文学和写作;虽然语文考试的成绩有时不尽理想,但多次在市级作文比赛中获奖;虽然性格随和、很有人缘,但思想独特,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拒绝被同化”。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小小年纪的他不盲从,不迷信,表现出思考的勇气,守护自主的话语表达权,这是何其可贵!“拒绝被同化”一语值得我们每个人记取。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与做人》一文中说,文章反映的是作者真实的人格和志趣,掺不得半点假。可见,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做一个人格健全、思想本真的人,至于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倒是其次的。

(荐评老师:毛荣富)

范文三:寿镜吾先生

寿镜吾先生

《三味书屋》中提到鲁迅的老师寿镜吾,他是浙江绍兴覆盆桥人,学生都尊称他为寿老先生。这个“老”不但指年龄大,还包括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意思。

寿老先生年轻时,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极为不满,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他20岁考取秀才后再没去参加乡试,一直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60年。

寿老先生热爱学生,也严格要求学生。放学时,必定亲自送学生到大门口,看到学生过了石桥,他才放心。有的学生三天不来读书,他就拄着拐杖上门访问。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早上教的课,当天傍晚必须背出。写字强调注意姿势,翻书前要检查手指是否干净。

寿老先生非常喜爱鲁迅,说他脑筋“活络”、“懂事”。有一次寿老先生出了一个对子叫“陷兽入阱中”,许多学生苦苦思索都对不好,鲁迅对了个“放牛归林野”,寿老先生非常高兴,称赞“樟寿(鲁迅小时名)聪明。”

寿老先生于1929年7月30日以82岁高龄谢世。◆

范文四:寿镜吾之子寿石工

寿石工(1885―1950)名玺,字务熹,号印■、珏庵、悲风、珏公、园丁,别署石公、硕公等。斋名有蝶芜斋、铸梦庐、辟支堂、绿天精舍、玄尚精庐等。绍兴人,定居北京。工诗词、书法、篆刻,均自成一格。曾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任教。

石工的父亲即是鲁迅在绍兴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发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鲁迅回忆寿镜吾是一位十分和蔼可亲的长者。事有凑巧,当年鲁迅赴北京教育部任职,同事中就有寿石工,从《鲁迅日记》中看出,当年他们时有往来。

寿镜吾曾宦游山西,因此寿石工生长于山西,有这样一件趣闻,他虽为江南水乡人士,但竟不能食鱼,后名其斋曰:“不食鱼斋”。寿石工毕业于山西大学堂,此后亦宦游各地,但他不善于当官,虽曾任辽东知府,但也仅三日而已,后来他自嘲似的刻了一枚“辽东假侯”的闲章。辛亥革命前夜,寿石工也和他的同乡秋瑾、徐锡麟、陶成章、鲁迅等一样,逐渐与清政府离心离德,成为同盟会的成员,还参加了辛亥革命。

民国成立,寿石工留居北京,其间办过报纸,大学任教,讲授古文、诗词、书法与金石、篆刻等。当时寿石工已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有了一席之地,他的书法、篆刻已经声名鹊起了。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米芾,后参以六朝碑版变化,形成刚劲流畅和富有金石之气的风格。

他出名后喜为人书联,往往不假思索,挥手而就。笔者有幸藏有先生十二字言长联,句曰:“风雨卷秋江断霞散绮飞孤鹜,桃李眩春昼闹花深处听啼莺”。款跋:金笙仁兄正之,东山水调歌头,渭川满江红。

下款:鹤山水调歌头,东山鸳鸯梦,第七十八丙戌(1946)秋中,寿玺,钤:寿石工书两白文印。是联隽秀自如,金石之气盎然,为先生晚年佳作。又有行书册页一帖(23×35),纸地,录疆村翁词:“东风晚急。

吹得梅成雪。眼看江城寒食节。倒柳邮亭渐绿。十日相从正堪折。宴歌歇。欢情赋春别。打双浆,访桃叶。叹吴天。客雁寒无列。复夜思,梦痕何处?来往青溪淡月。”末尾对词章作了评析:“谋篇,谋句,选字,选声悉经锻炼而成,与世之高谭北宋而率意为之者不同。

”册页书于庚年(1930),是年先生55岁。书法遒劲秀丽,挥洒自如,咫尺之间有无限生机。整幅钤四方小印。人誉先生刻印以小取胜,睹此信然。是件集先生书法、篆刻、文字之大成,真可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