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今年国庆档的第一大片,难以想象的神仙导演们合体了
这几天,微博和朋友圈频繁出现一部华语新片:
总导演陈凯歌、总制片人黄建新,以及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六位导演参与拍摄创作——
在影片曝光阵容之前,很难想象这八位导演能一起合作。
这部电影,就是已经确定在10月1日上映,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我和我的祖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所以在今年的国庆档,也对应出来很多相关的影片。
《我和我的祖国》,从片名就能看出来,这是一部祖国70年华诞的献礼片。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我相信很多观众会和我一样:
这样的电影对普通观众和影迷来说,会不会显得太正、太严肃了,以至于让人提不起兴趣,甚至不够好看呢?
但是,要记得,一部作品质量和水准的高低,并不会因为故事主题而被打折扣。
就像去年同样带有献礼性质的年代剧《大江大河》,同样是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的故事啊,但并没有因为这个看起来很正的题材,而吓跑年轻一代的观众。
如今仍然有8.8的高分
起码我,对宋运辉、雷东宝、小杨巡几个人的命运,始终关注,也让我当时追那个剧,追得真情实感。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即便它有着一个看似宏大的命题,却将之放置于小人物的生活经历上,这些人物的困扰是真实的、是普通观众似曾相识的,也让他们是有血有肉的。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这始终是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话题。
就好像,《我和我的祖国》当中对应的那个我。
很显然,影片是希望以大时代背景下的那个“我”,来观察,并去见证,这70年发生的那些事,去回忆,大家心中曾有的那些瞬间。
影片海报呈现的也是个体与祖国山河碰撞、交融的主题,一双手掬起山川与湖海,对应着歌曲里那句“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同样是“我”,这里的“我”抽象又具体,既是影片中的一个个故事主体,也是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普通个体。
这样,影片就一下从很大的主题之上, 沉了下来。
然后,我们再回到《我和我的祖国》。
影片更让人关注的,还是这个超强的导演阵容。不难发现,这个阵容是非常用心的一个搭配。算上总制片人黄建新在内的8位导演,都是近些年活跃在内地电影舞台,非常有人气、且有创作力的导演们。
可能,没有这样一个机会,他们也很难聚到一起。
这个阵容,从诞生于50年代的陈凯歌,到出生于80年代的文牧野,年龄相差30岁。而他们的作品,更是串联起中国电影的40年,去见证这40年内,华语电影的发展与变化。
就像在前天影片启动发布会上,陈凯歌说的,“8位导演共同制作一部影片,礼敬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这种事过去没有做过。”
这一次合作,本身就拥有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意义,也值得被载入中国电影的历史中被人铭记。
电影中,陈凯歌担任总导演,黄建新担任总制片人,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和文牧野,将会共同拍摄,他们将截取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的历史性瞬间,各自创作出一个故事。
作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陈凯歌见证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陈凯歌的电影中,时代与历史背景总是故事的主角。他讲述复杂社会下的个人境遇,无力的、荒谬的,抑或是自由的、浪漫的——
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转折与沉浮,牵扯出一代人的集体肖像,洞见出导演对时代这一宏大而深邃命题的思辨与探索:
《孩子王》是知青老杆在苦难时代中的精神渴求与人性闪光;《霸王别姬》是程蝶衣的浪漫与理想主义在时代浪潮中的反抗与幻灭;《搜索》是叶蓝秋在网络时代下遭遇的集体霸凌;而《妖猫传》是盛唐时代下的王朝覆灭和女性的悲剧宿命。
《妖猫传》
在《我和我的祖国》之前,陈凯歌早在1987年就拍摄过献礼片《大阅兵》,以此纪念新中国成立35周年。
这部电影是非典型的献礼片,陈凯歌在其中对献礼题材的思考与反省,也是以往从未有过的,这使得影片本身,成为了具有丰富导演思维的影史佳作。
所有一切,都得益于导演对阅兵题材独特的切入视角:他没有刻意展现阅兵的恢弘与震撼,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参与阅兵仪式的“无名之辈”。
《大阅兵》
在发布会上,陈凯歌也谈起了他在拍摄《大阅兵》时的记忆,新中国35周年阅兵仪式上,他带着一小队摄制组在天安门金水桥拍摄现场。
陈凯歌形容,“看到军委主席邓小平坐着他的检阅车,在距离我们大概5公尺左右的地方驶入长安街。看到那个场景,我一下就泪崩了,当兵时的往事在那一瞬间全部浮现在我脑海里。“
这些个人情绪与记忆,在《大阅兵》里被注入到一个个鲜活的军人角色中。而影片也借他们的形象,思考了阅兵之于普通人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我和我的祖国》,陈凯歌想必不会将创作思路局限在一部常规献礼片的框架中。他之前提到,对影片最大的愿望是——
“每一个导演单独的作品都可以成为一个动人的故事,同时在这个故事中间活跃着活生生的中国人。”
仍然是个体映照群体,依旧是个人书写时代,也希望陈凯歌能够重现他的坚持,最终重构我们所熟知的献礼电影,让它更具新意。
属于第六代导演行列的管虎,同样拥有着丰富的作者化表达。他的电影都是聚焦身居底层的平凡人物。
《老炮儿》中,管虎借六爷的角色,讲述老炮儿们在飞速变迁的社会下坚守的信义与尊严。从影片中也可以感受到,导演对老一代人,以及他们生活与经历所拥有的情怀和敬意。
发布会上,管虎也提到,他与祖国最深刻的连接,来自于他的父亲管宗祥。
“2015年我和父亲一起在电视上看93大阅兵,我一回头看见父亲老泪纵横。
他十四五岁的时候生活在山东临沂,日子穷到实在过不下去了,外面每天都在打仗,窗外每天都是穿不同军装的人路过。后来他实在忍不住,穿上鞋子就跟着穿灰军装的队伍跑了。
他跟对了人,这支队伍是罗荣桓、陈光的115师第一次进山东……“
管虎的父亲在《老炮儿》中也客串了一个角色,每次六爷路过的时候都得给老爷子点烟
管虎讲到,在这个过程中,他第一次了解到父亲过往的经历,也感受到父子间不曾言说的情感。
不知道这段珍贵的私家记忆,会不会被管虎放进《我和我的祖国》的故事中?
管虎
张一白虽然和管虎一样,同属于60年代生人,但他的作品,大多以都市情感题材为主。
他曾经凭借《将爱情进行到底》《开往春天的地铁》等等作品让人们意识到他对爱情题材的熟稔掌握。
张一白更广为人知的,或许是他敏锐的商业眼光,后来参与制作的《匆匆那年》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也都收获了非常高的内地票房。
这一次,他是否会继续讲述一个与情感有关的故事呢?
张一白
出生于70年代和80年代的薛晓路、徐峥、宁浩与文牧野,是导演团队中比较年轻的成员。
在影片阵容中看到他们的名字,最开始我是比较意外的。
一边是善于玩转类型片元素的商业导演,一边是刚刚推出处女作长片的新人导演,他们和献礼片好像相隔的有点远。
徐峥的“囧”系列,则是对好莱坞系列电影《宿醉》的借鉴,一度刷新了中国电影的票房记录;
薛晓路导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开启了成功的爱情电影系列,而作为《我和我的祖国》中唯一一位女性导演,想必她会为影片带来更加细腻、感性的女性视角;
宁浩导演的”疯狂“三部曲,在犯罪喜剧的框架下,将多线叙述的技巧玩到极致;
《疯狂的外星人》
文牧野执导的《我不是药神》,根植于中国社会本土故事,让观众意识到现实题材不再意味着深涩严肃,而同样可以精彩动人。
《我不是药神》
但这种反差感,恰好也是《我和我的祖国》值得期待的地方。
相比中国电影第五代和第六代,后来涌现的新生代导演成长在一个强调个性和多元化的时代。他们对祖国,或许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和情感,也代表着更多70、80后的观点与视角。
另一方面,他们对商业类型片的把控能力,想必也会为影片注入新的活力。
弱化宣传说教的色彩,强调作品本身的好看程度,让观众自愿走进电影院观看影片——
这也是新时代献礼片需要完成的新任务。而深谙类型片模式和元素的年轻导演们,或许可以凭着他们的经验与直觉,让影片变得更加“好看”。
文牧野
对于《我和我的祖国》,我最好奇的是,这七位导演的合作最终会是什么样子的。
毕竟,每一位导演都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作者语言,而在影片的特定框架下,他们迥异的个性要如何完成自洽与融合?这些艺术特性和献礼主题之间,又将发生怎样的碰撞?
在发布会上,总制片人黄建新给出了解答。每一位导演的创作,都将遵循着同一个主题:
这还是之前提到的,从小人物的故事为出发点,唤醒属于集体的时代记忆。
黄建新
就像陈凯歌解释说的:
“我们在这部片子中间想表现的,不仅是国家在7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表现和表达艰苦奋斗的平凡的中国人民。活跃在这7个故事中间的普通的中国人的个体,一旦和灿烂的历史瞬间相遇的时候,所绽放出来的能量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我和我的祖国》故事的主角被具象化成为时代洪流中的独立个体,他们的际遇与经历如同时代的切片,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历史和社会中广泛而风貌的群像。
就像片名中的“我”,汇聚在一起便成为了“我们”。
而我们也可以从所有角色身上看到自己,感受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时代轨迹。
陈凯歌
影片的发布会,更像是一场聆听与交流的集会。七位导演登台讲述着他们生命中与祖国紧密连接的闪光瞬间,也唤起了观众各自的记忆。
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宁浩导演提到的汶川大地震。
宁浩
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时,我在北京也感受到了微弱的震感。
记得当时有关地震的新闻在电视台上24小时滚动播出,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追踪着救援的进展,也为每天更新的伤亡人数感到揪心。
宁浩分享了全国人民为汶川地震遇害者默哀的瞬间,“我觉得在那个时刻,其实很明显的你能感觉到所有人的人心是在一起的”。
当时,人们发自肺腑地说出“我们都是汶川人”,喊着“雄起“的口号。在那个众志成城的瞬间,你能看到最纯粹的人性闪光。
正是这种光芒,让人们冲破了地域、血缘和认知的界限,成为了一个坚固的整体,也让人为身处在这样一个整体之中,感到温暖、踏实、骄傲。
宁浩
不仅汶川地震,历史的每个角落,都有普通人的参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也是关于独立个体的历史。
在进步与更迭的时代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而这样的一部以普通人为横切面的电影,与我们紧密相关。因为它讲述的,就是我们的故事。
仅仅从这一点,就能感受到《我和我的祖国》对献礼片的颠覆性突破。
薛晓路
以往的献礼片,大多是高高在上的。它们讲述史诗气息的宏大叙事、伟人的丰功伟绩,却始终无法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我和我的祖国》难得的是,它放低了姿态,不再输出大而空的知识道理,而是从小人物身上挖掘出共性,并且用他们的故事唤醒几代人的共鸣。
所谓史诗,并非意味着纵横捭阖的政治背景、恢宏壮烈的重大战役,或功绩卓越的伟人。普通人的经历,也可以是一部史诗。
而这样的史诗,我们拥有的还太少太少。
所以,很期待这部有关普通人、有关我们每一个人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能够在国庆档给我们带来惊喜。
同样,也期待它能够最终颠覆我们对献礼片的惯性认知,让我们主动走进电影院,感受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与祖国的共呼吸、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