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孙文泽 苦练 等待维和的那一天 维和部队里鲜为人知的故事
2006年4月3日,中国首批赴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的12名先遣人员从莱阳启程前往非洲;2006年5月下旬,大队人马将分两批乘坐专机飞赴苏丹;在维和军人即将出征之际,记者前往莱阳探访了这个支由275名官兵组成的英雄群体——
水母网4月26日讯头戴蓝色贝雷帽、身穿迷彩服、脚蹬作战靴……维和军人的飒爽英姿,让许多人羡慕不已,但在荣耀的背后,他们为此所经历的艰辛与付出的努力却少有人知。维和部队与一般的部队相比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他们的训练是怎样开展的?出国之前他们都进行了哪些准备?……在采访中,记者一一拉直心中的这些问号,他们的事迹犹如一个惊叹号!
每天必跑一个五公里
为了提高身体素质,维和工程兵大队的官兵们每天至少要跑一个五公里武装越野。一般都是在早晨起床后进行,有时是以班、排等为单位整齐列队地跑,有时是以个人为单位分散地跑,不管是哪种方式,五公里的全程是一米也不能少的。
为了增加训练强度,多数时候进行的是负重五公里跑,以背沙袋和手榴弹为主。一般在五公里跑后,还要进行俯卧撑、仰卧起坐、百米跑等项目的训练。为了检验训练成效,每周一次的五公里考核那是必不可少的,每到这个时候官兵们个个憋足了劲,一比高低。
三伏天穿着棉衣训练
苏丹素有“世界火炉”之称,为了尽早适应非洲炎热的气候,维和工程兵大队的官兵们“自讨苦吃”,大热天穿着棉衣走上训练场。格斗射击、驾驶车辆、操作机械、修筑道路、架设桥梁等,一番训练下来,迷彩服变了颜色,帽子和胶鞋边缘全结上了厚厚的盐渍,官兵们却乐观地称之为免费的“桑拿浴”。
此外,大热天晒太阳也是维和部队特有的景象,站在34℃高温下的水泥地面上,甚至能闻到军用胶鞋被烤出的淡淡糊味,维和官兵们对此却不屑一顾,还美其名曰:“日光浴”。
射击技术个个响当当
由于维和任务的特殊性,要求维和部队必须具备自卫能力。维和工程兵大队官兵们装备的步枪和手枪都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配有瞄准镜、微光瞄准仪,即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间,500米内也能看清目标,弹无虚发。武器先进只是前提,射击技术还得必须过硬,因此每一个维和队员都要进行系统的射击专业训练。
立姿、跪姿、卧姿,三种姿势交替进行,不分白天、夜晚;射击靶也从固定靶、移动靶,到最后换成随风飘动的气球。在高强度和高难度的训练下,平日里很少摸枪的官兵们,很多成了神枪手。
维和英语整天不离口
“我是一名中国工程兵。我们是中国维和部队。”在维和工程兵大队随处可以听到官兵们背诵维和英语的声音。此次赴苏丹维和,这个工程兵大队将部署在苏丹的第二战区,这里有来自印度、肯尼亚、巴基斯坦等国的维和部队。为增进与外军的交流,确保维和任务的圆满完成,学习维和常用英语便成为了维和官兵们的必修课。官兵们拿出了在学校学习的那股劲头,不放过任何一点空闲时间学习英语,就连晚上睡觉说梦话也不时蹦出几句英语来。
临行前连扎九种疫苗
苏丹一年只有旱季、雨季两个季节,常年处于38℃左右的高温,闷热、高温、潮湿的环境使蚊子肆虐,传播疟疾。为了应对可能传染上的疾病,维和工程兵大队的官兵们必须注射多种疫苗。自集训伊始,官兵们在短时间内就已注射了九种疫苗,包括乙脑、流脑、甲肝、伤寒、黄热病、出血热、乙肝、霍乱等;而炭疽、鼠疫、登革热等国内还没有的疫苗,还得等到国外再注射。
由于短时间内连续注射疫苗,一些队员出现了不良反应,最厉害的是一位队员注射黄热病疫苗后,高烧40℃,打了一星期吊瓶。据了解,维和工程兵大队有一个一级医院,而此次赴苏丹维和,我国还同时派遣了一支医疗分队,他们居住的营地相距比较近,届时维和官兵们看病将非常便捷。
营地建设须白手起家
维和工程兵大队到达任务区后,将驻扎在距离苏丹瓦乌机场4公里左右的一片荒地中,这里没有营房、干净的水源和电力等基础保障条件,建房、打井、发电,什么都得维和官兵们自己来,所需的物资器材也全都从国内带过去。小到香烟、方便面,大到建造营地用的钢筋、活动板房。
在建造营地过程中,官兵们只能住在帐篷里。一旦营地建好,官兵们的生活将会大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将达到9平方米,洗衣房、卫生间、沐浴室、图书室等也将一应俱全,每个相对独立的房间都会安上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