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连载) 简介讲述东北风情、描写胡子和抗联的小说《金雪漫舞》

2017-05-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山里来了大老杨 一心抗日斗强梁 为民疾苦把身忘 虎胆英雄美名扬 第二十章 来了个大老杨 从地图上看,临江到抚松,也就是两天的路程.可是徐达三他们并没有会合到唐聚武,原因是他们被鬼子围在半道了. 通化当时是满洲国的一个省,鬼子的警务厅长叫岸谷隆一郎,当时调集重兵清剿自卫军.没几个月,自卫军就在重压之下慢慢瓦解了.唐聚武刚到八道江就被伏击,大部分队伍没太抵抗就逃的逃.降的降了.据说唐聚武突围出去了,可是直到光复以后,也再没有了他的消息.徐达三派出去的联络人,没联络到唐聚武不说,反而把鬼子和伪满军带来

山里来了大老杨 一心抗日斗强梁 为民疾苦把身忘 虎胆英雄美名扬 第二十章 来了个大老杨 从地图上看,临江到抚松,也就是两天的路程。可是徐达三他们并没有会合到唐聚武,原因是他们被鬼子围在半道了。 通化当时是满洲国的一个省,鬼子的警务厅长叫岸谷隆一郎,当时调集重兵清剿自卫军。

没几个月,自卫军就在重压之下慢慢瓦解了。唐聚武刚到八道江就被伏击,大部分队伍没太抵抗就逃的逃、降的降了。据说唐聚武突围出去了,可是直到光复以后,也再没有了他的消息。

徐达三派出去的联络人,没联络到唐聚武不说,反而把鬼子和伪满军带来了。多次的清剿与反清剿之后,又一次被围在枫叶林附近时,徐达三决定分散突围。原来三百来人的第八路军,现在就只剩六十来人了,除了战死的那些,大部分都开小差了。

短暂的会议之后,徐达三领着二十个人奔长白,白柯明和景茂林的二十人奔濛江(今靖宇县),王桂成和徐凤霞带二十人奔金川(今辉南县)。 …… 顺着大山,一个晚上才走了四十多里,这还亏着都是本地人呢。

大雪窝子快齐腰了,一个个都累的汗吧流水、气喘如牛地,哈出的气都凝在胡子眼眉和狗皮帽子上了,活像一个个白胡子老头。下到一个小河边,天就蒙蒙亮了,徐达三让大伙找地方先歇一会儿。

大伙就东倒西歪的在雪少的冰面上坐下了,有几个战士还用枪把子或者刺刀砸下几块冰溜子,放在嘴里“咔嘣嘣”啃着。一个叫刘孩儿的才十六岁,眼睛叽哩咕噜的四处撒摸,终于看见一棵大楸子树上,还丢当着几个风干的元枣子,就跑过去往树上爬。

这时候天就亮了,徐达三还嘟哝了一句:个小孩子,也不知道累哈!正看着呢,刘孩儿已经够到元枣子了,突然,“啪”的一枪,一股血雾就从刘孩儿的脑后腾起,刘孩儿一头就从树上栽了下来。

手里还握着元枣子的刘孩儿掉进雪窝子的时候,枪声还在山谷里回响呢,那团血雾也才开始慢慢的飘落。 …… 不远处的徐达三一看,知道鬼子里有个枪法准的,这一枪和刚才打死刘孩儿的一定是一个人。想着没有机枪,肯定一个也跑不了,他就地几个翻滚,就把机枪操在手里,一边猛扫,一边大声喊着队员们快跑。

徐达三的枪法好,一下子就把鬼子火力压住了,看看战士们都冲进了树林,他刚站起来,猫下腰还没跑几步,就一下子跪倒在雪里,他腿上中弹了。

徐达三知道,自己完了,这个矮壮的东北汉子,转过身来,端着机枪,面无表情的等着那些占了他家园的侵略者们。 跑进树林里的那十几个队员,有几个已经爬到半山腰了,后面的几个人一看徐达三坐在下面,就知道军长受伤了。

几个人回头想去救徐达三,这时候鬼子因为没有了还击,已经冲上来了,子弹打的树林边的树枝纷纷的掉落,已经出不去了。徐达三现在已经能看清鬼子的帽徽和领章了,他回头冲着林子里摆了摆手,意思让大家快跑,然后回过头来,端起机枪…… …… 矿区大家都知道,大街小巷都是黢黑的道路,甚至屋顶的雪都是黑乎乎的。

尽管大家都轻手轻脚的进了镇子,可是再轻巧得走路,积雪还是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来。

开始是几只,后来全镇子的狗都叫了起来,矿上的探照灯也开始东照西照的了,白柯明一看,赶紧命令跑步前进。快跑过镇子了,狗都叫成了片,矿上的鬼子竟然没有出来。大家一溜气儿冲到了镇北的大河套,看看没人追来,也没有枪声,这才坐着冰面上喘了口气儿。

慢慢的,镇子里的狗叫也消停了,白柯明才问茂林:怎么弯沟的鬼子这么老实?景茂林哪知道啊,就说,可能鬼子以为是大部队来了吧。其实哪是,冯瞎子两天前刚刚带人来打弯沟矿,结果扔下了三十多具尸首,自己也丢了性命。

这镇子里的狗突然叫的这么凶,鬼子以为来了大队的胡子,来给冯瞎子报仇呢。所以鬼子小队长下令,死守煤矿,结果倒是双方都弄叉劈(错开,不对茬)了。 歇息够了,白柯明在前,景茂林在后,大家顺着大河的冰面一路往山里走。

由于严冬一冻,河水结冰越来越厚,冰下的水就会顶开冰面,结成新的冰面,所以又亮又滑,时不时就有人“扑通”摔个腚墩,惹得大伙哄笑一回。不知不觉已经走了二十多里了,渐渐的河面陡峭起来,也没有多少冰面了。

白金明这才领着大家又重新往山上爬吗,因为大雪的山林里,山梁雪薄树稀,能好走一些。 …… 快到了濛江县城的时候,已经是上午了,白柯明他们不敢下山,只好从东牌子绕着走。

松花江附近有不少涝洼甸子,有的地方称之为某某牌子,幸亏是冬天,牌子里都是荒草芦苇和冰雪。中午的时候,队伍才走到了江边,远远看见几个凿冰捕鱼的当地人,白柯明让大家先躲在芦苇里,自己把枪藏了,才走上前去。

细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地方叫仁义砬子,顺着渔民手指看去,江边上立陡的一片石崖上,果然有一个突出的砬子,像一个人一样站在那里。这是松花江的一个支流,叫濛江,濛江县由此儿得名。那个时候还没有白山电站,江水在这里打了急弯儿,直奔那一排石壁上拍去,经年累月的,几十丈的石壁被冲得异常陡峭。

传说老早的时候,有兄弟两个,哥哥放排的时候,撞上了石壁。弟弟在家左等不回,右等不来的,就顺着江边找。得知哥哥就是死在这排石壁下,弟弟也纵身跳下了大江。

不久,石壁上又长出一个砬子,就像一个站立的人一样。这个突出的砬子把江水挡得变缓了,弯儿也不那么急了,打那以后,放排的就再也没有在这里出过事儿,后来人们就都管它叫仁义砬子了*。

…… 这个大个子还真是个人物,他就是后来威震敌胆的,被日本人称为“满洲之癌”的杨靖宇。 从一九三二年冬天,站住脚的日本关东军,还有伪满军队,就开始疯狂的清剿和镇压东北各地的抗日武装。各类的义勇军、自卫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基本丧失殆尽,只剩下零星的小股队伍,已经不能对日军构成威胁了。

当时的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代理书记杨靖宇,自动请缨下来组建抗日队伍,建立抗日根据地。在任磐石游击队政委期间,就多次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磐石县西部哈达岭的红石砬子附近,建起了最早的抗日根据地。

仅仅一年的时间里,杨靖宇就领导组建了东北人们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当时最早,也是最大的共产党的抗日武装。

十一月二十八,杨靖宇率领部队来到濛江县那尔轰附近休整,听说了在老秃顶子有二百多人马,杨靖宇就想争取过来一起打鬼子。联络了几次,震三江都是含糊其词的,多方打听,才知道,日本人也在频频和震三江接触。

当时的杨靖宇部队,才有三百多人,要是能收拢了震三江的人马,对抗日来说,也是个极为有利的事情。所以,杨靖宇力主再争取一下,不顾同志们的劝阻,为表示诚意,决定一个人上山。没想到的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被两个年轻人给扑下马来。

不过他也挺高兴,这二十来个人,一看就是能和鬼子面对面干的那种,肯定比五六十个胡子合适(占便宜)多了。所以乐乐呵呵就领着白柯明回来了,先不去老秃顶子也值了。 这两个人都是抗联中期大名鼎鼎的人物,可惜都在后来的战斗中,把一腔热血洒在了东北这块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了。

曹国安原名叫于德俊,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安排,于三三年打入伪军做策反工作。四月下旬,他化名于学韬,利用当时流行的磕头拜把子的方法,带领迫击炮连起义。

在杨靖宇领导改编的红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迫击炮大队长,几个月前刚刚被任命为新改编的独立师三团政委。 李红光是朝鲜人,十五岁从朝鲜京畿道搬到磐石县,一九三零年,二十岁的李红光在伊通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以后,他组织了“打狗队”,任队长。由于李红光不仅能讲一口流利的日语,还能用汉语写文章,也在几个月前,被任命为独立师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