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埭强中国银行 靳埭强与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目前拥有遍布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网络,其中境内机构超过10000家,境外机构600多家。1994年和1995年,中国银行先后成为香港、澳门的发钞银行。在近百年辉煌的发展历史中,中国银行在中国金融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中国银行于1912年由孙中山先生批准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7年间,中国银行先后是当时的国家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和外贸专业银行。
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管理的改进,中国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CI设计工作。1980年,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与12家中资银行推行电脑化联营,以靳埭强先生为首的靳与刘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接受委托设计行标。行标设计是将古钱币与“中”字结合,赋予简括现代的造型,表现了中国银行资本、银行服务、现代国际化的主题。
中国银行的商标,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香港使用,并在1984-1985年左右应用到内地的中银。1986年,中国银行总行选定了此设计为行标。这是近代中国商标的典范。事实上,这也是中国银行业史上第一个银行标志。后来工商银行等银行商标,虽由国家级专家设计,评价者普遍说是受中银的标志设计的影响。
“中国银行”四个字是郭沫若的手笔,经“靳与刘”略作修改,成了金字招牌。但即使设计了一个好商标,还是有问题—— 中银全国约有一万家分行,若他们对商标的用法极不统一,也成不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于是靳先生特别为其设计了一个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说明在面积、长度不同的空间,要怎样使用这个商标;若空间太长,那商标和文字可怎样重复。
“靳与刘”还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设计,就是在标牌系统上选用白色作底色。在当时中国没有一家银行是用白底的,一般的顾虑是白色不耐脏,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保持一个银行的标牌光亮如新亦是一个国际性银行应表现的标准。这么多年来中银从自己的高度上证明这片白的大气与优雅,这成为同行仿效的标杆。
中国银行的行标,充分体现“真善美”三项条件。行标有真的形象、真的本质;有完善的理念;更具有前瞻性。以结绳的铜钱为创意基本出发点,结合“中”字的字形结构,与企业名和银行企业特性完美表现。中国银行的CI设计手册,经过长时间规划。每一项应用设计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经过实践,针对困难去解决问题,脚踏实地去做。
1990年,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在美利楼原址兴建的中银大厦启用,正式成为中银在香港的新总部。中银大厦成立之时“靳与刘”又为其设计对外包装与一系列的推广设计。1994年,中国银行在香港发行港币钞票是一项历史盛事,靳先生受邀参与钞票设计的顾问工作,亦创作了部分CI,再将中国银行的企业形象衍生出许多新形象。
1995年,中国银行在澳门发行澳门钞票,又是另一项历史盛事。以香港经验为本,靳先生再次创作了一套完整度更高的发钞推广小CI。以澳门市花“莲”为主题,结合钞票的视觉元素与中国银行的形象,设计出了灵活多变的新形象。设计推出时,深受市民欣赏,掀起了搜集热潮,各项设计品成为竞相典藏的珍品。这一切都让靳先生自豪,他曾说:“一件设计,只有设计师说好是不够的,普罗大众说好才最重要。”
中国银行设计是靳先生个人生涯的代表作,这个设计真正做到有口皆碑。
靳埭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设计师,华人设计的领军人物,裁缝出身。其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曾被列为“世界平面设计师百杰”,“二十世纪杰出艺术家及设计师”,荣获香港特区政府授予的铜紫荆星章,被中央电视台选为“东方之子”人物并拍摄记录专辑。
靳先生还被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聘为客座或荣誉教授。蜚声海内外的靳与刘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便是由他与另外一位著名华人设计师、曾荣获中国国际设计艺术观摩展“终身设计艺术成就奖”及香港特区政府授予的铜紫荆星章刘小康联手开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