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科电流与中医内经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高级研究员
Ksjyjs叶苗认为;
生命的人体中存在着生物电流,这一现象与事实,均被中医或西医,国内外科学各界普遍认同和接受。既然是生物电流,人们就不同的从生物学的角度上,从细胞,神精,
肌肉等等去解释电流,去分析经络,从静态电磁场,也有电化学的专家从量子力学观点提出是隧道效应的量子现象,更有人提出暗物质现象等等。对此,他们都偏离了这样一个重要事实;生命人体中的电子[粒子] 运动在红外线波段,处在比微波要高,比x射线要低的中间光波段,红外线波长范围约为760nm-6x10.
5nm,相应的频率范围约为10.12hz-10.14hz,人眼不能直接感知,但热效应显著,可用红外光电器件显示红外图象,夜视仪就是按照这个原理制成的,已经普遍应用于战场上。另外,对提及隧道效应的量子现象而言;我认为,
经典【电磁】场理论或经典电动力学是相对于量子场论或量子电动力学而言的。微观粒子的运动符合量子力学规律;任何物质粒子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两方面的特性。在量子理论【量子场论】中,电磁场具有粒子性,被量子化成称为光子的能量量子,电磁场作为电磁波的集合,则是光子波动性的表现。
至于实体的物质粒子,在微观尺度内显示出波动性,需用相应的德布罗意波描写,由此可见,德布罗意波是经典【电磁】场理论或经典电动力学与量子场论或量子电动力学的分水岭,只要粒子的活动尺度远较它的德布罗意波长要大,即可视为经典粒子,生命人体中的电子[粒子] 运动在红外线波段的电磁波波长远大于所讨论的微观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可以采用连续分布的经典场观念,也就是说,如果微观粒子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粒子性,而电磁场主要表现为波动性,那么实践表明即使在微观领域中,采用经典场论处理场和物质粒子的相互作用问题,仍能得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结果。
生命人体中存在着的生物电流由于工作在微波之上波段,应该属于傅科电流并存在集肤效应, 傅科(1819~1868),法国实验物理学家,1819年9月18日生于巴黎。幼年时即喜欢精巧手工的创制活动。1851年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傅科摆的实验,直接验证了地球的自转;1855年,傅科发现在磁场中的运动圆盘因电磁感应而产生涡电流,被称为“傅科电流”。
这是傅科在电磁学方面的重要发现。同年,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科普利奖章。
集肤效应又叫趋肤效应,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将集中在导体表面流过,这种现象叫集肤效应。电流或电压以频率较高的电子在导体中传导时,会聚集于导体表层,而非平均分布于整个导体的截面积中。频率越高,趋肤效用越显著。
因为当导线流过交变电流时,在导线内部将产生与电流方向相反的电动势。由于导线中心较导线表面的磁链大,在导线中心处产生的电动势就比在导线表面附近处产生的电动势大。这样作用的结果,电流在表面流动,中心则无电流,这种由导线本身电流产生之磁场使导线电流在表面流动。
集肤效应是电磁学,涡流学(涡旋电流)的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