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流浪地球》把中国科幻电影导向何处,我选择希望。
2015年,刘慈欣所著科幻小说《地球往事:三体》斩获了当年的雨果奖,这是国内科幻界第一次夺得这一科幻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随即引爆了空前的科幻热潮。那一年,可以说是中国科幻真正走向大众的一年;那一年,距我从教辅书上的《低温艺术家》(实际名为《梦之海》)初识大刘已经十年了,《科幻世界》上连载的《地球往事III:死神永生》,也已经完结了五年之久。
很少有人知道,《三体》系列在连载阶段的本名叫《地球往事》
2015年,又刚好遇上大IP时代的时间节点。大量的资本涌进了这一领域,越来越多的漫画、小说作品被搬上了银幕。不出意外的,《三体》大电影的制作也很快传出了风声——游族影业筹划将其拍成总计六部的鸿篇巨制,由孔二狗(孔祥照)亲任制片人。《三体》大电影的第一部,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希望。
然而,造化弄人。虽然《三体》系列大电影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未能上线。但由大刘来开启的2019年——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却是“东边不亮西边亮”——这部同样由刘慈欣原著的《流浪地球》后来居上,点映阶段就获得如潮好评,并正式决定——大年初一正式登陆全国院线。
选择贺岁档登录院线的《流浪地球》,颇具野心
在《流浪地球》的原著中,大刘主要讲述了一个非典型的灾难故事:太阳虽然还没寿终正寝,但它临终前的随意一次呼吸(氦闪)仍然能够摧毁整个人类文明。察觉到这一切的人类,决心竭尽全力,寻找到自己的新家园。然而,在寻找新家园的方式上,人类又有了新的冲突:“飞船派”主张让较少的人类登上星际飞船,寻找新的家园;而“地球派”则认为狭小的飞船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态循环空间,因此必须推动整个地球向新殖民地进发。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主角的“我”,经历了末日之下种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思潮:有过怀疑但也有过坚定,犯过错误但也守护着怀抱希望。最终,“我”对着无垠的星宙与旅途,吟诵起前辈的诗句:“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
《流浪地球》的篇幅为中短篇小说,在大刘的多部作品集中都有收录
而通过预告片与点映,我们得到了两个确凿无疑的消息:
其一:这次的《流浪地球》电影版,相对于原著进行了大规模的、不仅限于情节与设定的删改;
其二:即便进行了如此巨量的删改,《流浪地球》仍然没有丢掉原著闪光的内核。
首先,要向各位影迷、科幻迷、原著迷与大刘粉丝说明的是:不建议带着比较原著的心情进行观影,电影《流浪地球》与小说《流浪地球》必然会存在极其巨大的差异。可以确定的是,电影《流浪地球》的起始时间点不会早于对太阳异常的观测以前(甚至可能不会早于对行星发动机的规划以前),结束时间点不会早于(信仰回到太阳的)叛军爆发以前(但这一段在影片中未必予以体现)。这一时期,影片的主要背景是:地球人类已经建好了数万个行星发动机,准备借助引力弹弓将地球推离太阳;主角一行人,是目睹地球走出引力弹弓(弹离太阳)的第一批、也是唯一一批节点般的人物。
在本片中,主要的灾难是地球收到木星引力影响,这是原著中没有的情节
在原著的描绘中,大刘给出了极其激进但不乏道理的人类社会的展望:哲学、爱情乃至其它种种,通通被解构——孩子通过抽签诞生,进入社会养育院统一抚养;人们剥离了婚姻的神圣性,崇尚爱与情的本质性,甚至接近于走婚制;但与此同时,人们在巨大发动机光焰前的一瞥就能看清死亡的真谛;在潦倒的奥运会上的辽阔冰原的一个对望就能确定伴侣的意义;在一切价值取向都在崩塌与重构的情况下,从容不迫得道出了“希望”的高贵:
我们必须抱有希望,
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
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
在前太阳时代,
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
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
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
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不管原著还是电影,都秉持着同一个精神内核:“我们选择希望。”我也是。
然而在院线电影中,或许是艺术演绎,又或许是商业妥协——大刘的小说版《流浪地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整得呈现在院线观众们面前的——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单一个叛军的情节就不可能在电影中得到还原。更进一步讲,大刘在原著中试图解构的“社会一般情感”与“社会一般组织形式”——譬如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的消解,同样在院线电影中并不讨普通观众喜欢,毕竟普通观众秉持的道德观都倾向于朴素的主流正义。事实上,本片预告片的其中一支就名为“父与子”,讲述的便是儿子因与父亲长时间分离而产生矛盾与隔阂,以及父子间的牵绊;而在原著中,父亲离开“我”去与情人同居两个月,在全家人看来都是吃饭喝水一样正常的事情,但这显然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被普罗大众接受。不过有一点,观众大可放心:即便本片有许多的中国元素,但绝不是太空战狼。
“Made in China”
抛开剧情上的改动,本片在诸多方面都有可取之处。首先是“点子”,作为科幻作品,最核心的闪光点就是新奇的科幻点子,而大刘的点子功力自不必说。本片与其它灾难科幻片不太一样,一位美国电影人曾这样评论流浪地球:“面对末日,美国人用飞船寻找新世界;而中国人要推动地球,拯救整个旧世界。”对这一观点,郭帆导演打趣说:“因为北京的房价太贵了,我们舍不得。”
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尾焰与轨迹
另一个亮点,在于制作工艺。在本片之前,我们总是嘲笑中国科幻电影(以下简称《国科》五毛特效,没有科幻质感。但在本片中,前后的总投入高达五千万美元,而一众演员也并非高片酬的流量演员——吴京是带资进组,不领片酬(即便我很不喜欢《战狼》,但必须承认吴京对本片恩同再造),所以制作团队把钱花到哪里了,我就不用多说了。并且,从预告片中就可以看到,本片“首次摧毁了中国地标”(网友调侃),未来的、末日后的北京、上海、巴黎、埃及等地的视觉效果相当震撼。
当然,也有取巧之处....比如这座修建于2044年的上海奥运会场馆
而且,本片不止砸出了大场面,在细节上也下了颇多功夫,比如这匆匆一瞥的行星发动机喷口,其造型却是严格按照航天物理学设计的,制作团队的诚意可见一斑。
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喷口,用了气尖引擎与塞式喷管,喷气方式都是正确的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本片的导演与卡司阵容。大家熟知郭帆导演,或许是从《同桌的你》开始的,因此,许多人对郭帆导演能否驾驭宏大叙事的科幻题材抱持疑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郭帆导演还有另一部作品,那就是和李阳合拍的《李献计历险记》。这部由房祖名主演的小众奇幻电影拥有奇高的质量,郭帆导演的功力可见一斑。而正如前文所述,本片的演员并不以流量演员为主,而是启用了吴京、李光洁、吴孟达等老戏骨(吴京的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与屈楚萧这类新生代实力派演员。唯一的担忧,就是观众在科幻片里看到亚洲脸是否习惯吧,但预告片的观感,并不出戏。
预告片中,吴京拿着机枪朝木星开火的场景极具情感爆发力。
其实,中国早期并非没有科幻电影,而且还拍出了《大气层消失》、《霹雳贝贝》这些经典之作。但将2019年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中国的科幻电影,虽然有过很多很精彩的科幻点子,但是普遍并没有高质量的呈现。这里的高质量并不只是场景的宏大,而是指整体的服化道水准。而在国外,即便是日常场景居多的《她》或《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我们都可以看到,制作团队在场景的设置与调度、道具质感的处理等方面都有全面、丰富的资源与经验。而国内的科幻电影的相关方面,在近十年的进步却趋于停滞。
《大气层消失》当年的剧照
而我们看看2019年中国科幻电影:早的有《流浪地球》与和它档期相近、师出同门的《疯狂的外星人》(宁浩疯狂系列续作,改编自刘慈欣《乡村教师》),稍晚一些还有年内上映、颇为值得期待的《上海堡垒》与《拓星者》。这些影片,从制作到营销都真正的趋于成熟了,可以称为合格的大众电影。这些影片的意义,在于中国的科幻电影已经具备了初步完成的生态建设,奠定了之后中国科幻电影工业的基础。举个例子,在《流浪地球》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从无到有培养了自己的特效师,那么在后续其它电影的拍摄中,我们就可以直接雇佣这名特效师,而不用愁找不到人;在《拓星者》中,我们自己制作了影片需要的场景与道具,那么在后续其它电影的拍摄中,我们就可以直接租用它们,而不必重新制作——这也正是国外科幻电影显得成熟的原因。
拓星者的海报,已经很见质感了
作为《三体》的继任者、首部大制作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承载着巨大的期望:一旦开了个好头,或许意味着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已经正式走上正轨;但一旦暴死,其期望的反噬或许会如雅达利的《E.T》一样,对整个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不过,正如影片中所说的那样,笔者相信,“无论《流浪地球》把中国科幻电影导向何处,我选择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