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 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武士”终长眠 和平未有期
作为以色列最精明且最负争议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之一,沙龙为以色列在1973年战争中反败为胜立下了头功。以色列士兵欢呼他为"以色列之王",外国军事家对沙龙更是赞不绝口。在阿拉伯人眼里,他血洗过阿拉伯人村庄,屠杀过巴勒斯坦难民,被冠以"屠夫"的恶名。
沙龙从中东地区的战火中走出,以"推土机"强硬形象登上政坛顶峰,他的自传书名正是《武士》。他时常在政治家与政客之间"变身",尤其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和平进程中,既有造访阿克萨清真寺引发流血冲突、开建约旦河西岸隔离墙等惊世之举,也有力排众议、单方面从加沙地带撤离等勇敢决定。只是,在他昏迷八年后,巴以和平依然难见曙光。
以色列的"凯撒" 被视为"战争英雄"
沙龙1928年2月26日生于特拉维夫附近沙龙地区的马拉勒村,父母是来自白俄罗斯的犹太人移民。
沙龙17岁加入犹太人秘密民兵组织"哈加纳",对抗当时统治巴勒斯坦的英国人,早早展现出军事天分,不到20岁就历任"哈加纳"教官、连长、侦察队长等职。"哈加纳"后来成为以色列国防军。1948年,沙龙参加以色列独立战争即第一次中东战争,身负重伤,伤势影响终生,一只眼睛几乎失明。
1953年,沙龙负责组建和指挥101部队,专门越境报复巴勒斯坦游击队和阿拉伯国家武装力量,手段强悍。沙龙认为,唯有狠很打击,才能令对手彻底服气。同年10月,101部队一举炸毁约旦河西岸村庄吉卜亚内40多所房屋,导致69名阿拉伯平民死亡。沙龙事后辩称,他当时误以为房屋是空的。
1956年10月,沙龙作为伞兵旅旅长参加英国、法国联合以色列发动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他不顾时任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夫人反对,自行率伞兵与西奈半岛埃及部队交战,阿拉伯国家指认他率伞兵旅虐杀战俘,举世哗然。
次年,沙龙离开军队,赴英国坎特伯雷参谋学院深造。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沙龙率领装甲师,参加以色列夺取戈兰高地、吞并约旦河西岸和西奈半岛的多场战役。
1971年,沙龙负责打击加沙地带"恐怖势力"。6个月中打死100多名"可疑分子",逮捕数百人。巴勒斯坦人针对以色列目标的袭击从同年6月份34起锐减至12月只有一起。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加坚定沙龙"铁腕打击"信条。
1973年10月"赎罪日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已经步入政坛的沙龙重返部队,出任装甲师师长。他冲锋在前,头部受伤,包扎绷带继续作战,极大鼓舞了以色列军队士气。这支装甲部队成为第一支通过苏伊士运河包围埃及部队的以色列军队。沙龙也因此被以色列视为"战争英雄",他的自传书名《武士》。
政坛"王者" 被誉为以开国总理之后"第一人"
以色列政坛强人辈出,但几乎只有沙龙称得上"王者"。现任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前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现总统希蒙·佩雷斯等无论资历,还是人气,无法与沙龙相提并论。以色列媒体把沙龙称为开国总理本·古里安之后"第一人"。
1973年7月,沙龙辞去军职,竞选议员。一开始持怀疑态度的人,发现沙龙凭借战场经验,很快拼杀出一片政治天地。同年9月,沙龙参与组织右翼联合阵线利库德集团。时任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任命沙龙为自己的高级安全事务顾问。一年后,沙龙辞职,理由是与拉宾在防务政策上存在分歧。
沙龙1977年再度当选议员,加入执政的利库德集团,出任农业部长,任职期间推行定居点计划,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大肆兴建犹太人定居点,由此得名"定居点之父"。也正是沙龙,2005年9月强行清空加沙地带21座犹太人定居点。
1981年8月,沙龙出任国防部长。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次年3月,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曝光,调查发现,沙龙直接对此事负责,他被迫辞去国防部长一职,政治前途严重受挫。
但是,沙龙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念。20世纪80年代,沙龙表示,未来巴勒斯坦国将从他手中建立。正是这个表态,触动现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当时萌发秘密接触沙龙的念头。
1984年沙龙作为工商部长重返政坛。1996年利库德集团重新执政后,内塔尼亚胡出任政府总理,沙龙"能屈能伸",在这名政治对手手下担任国家基础设施部长、外交部长,直至1999年9月击败内塔尼亚胡当选利库德集团党魁。
2000年9月28日,沙龙突然造访位于东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圣地阿克萨清真寺,由此引发长达5年的巴以流血冲突。也正是这场冲突,再次把沙龙推向以色列政治巅峰。2001年,沙龙以利库德集团领导人身份当选总理。此后5年,他在政坛长袖善舞,麾下利库德集团势力逐渐扩大,相对温和的工党影响越来越小。
2005年11月,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前进党。此举为他扫除原利库德党内制掣,只等2006年3月议会选举获胜后,连任总理,推行"沙龙版"和平计划,为巴以和平谈判最终问题拍板,在中东和平进程里程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就在这时,沙龙两度中风入院,就此长眠不起。
首个不再对全部巴领土宣称主权的以色列总理
沙龙众多绰号中最为出名的是"推土机",缘于他对阿拉伯人的铁腕政策。历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战争英雄"沙龙在阿拉伯人看来,就是杀人魔头。"沙龙"这个名字在中东阿拉伯国家最遭人咬牙切齿。在加沙地带,垃圾桶上曾到处写着沙龙的名字。沙龙就任总理以后,巴以冲突骤然升级。
沙龙上台后,宣布不与时任巴勒斯坦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打交道,数次重兵围困阿翁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官邸。沙龙宣布巴以1993年签订的《奥斯陆协议》失效,舆论哗然。巴方指责沙龙单方面关闭谈判之门,和平进程陷入停滞。
其间,美国牵头、中东问题四方会议向巴以双方递交中东和平"路线图"。
沙龙勉强接过,提出100多处修改。冲突再起,人们很快忘记巴以美三方首脑在约旦海滨城市亚喀巴为启动"路线图"计划握手。
2003年以色列开始在约旦河西岸兴建隔离墙,巴方认定此举是为了攫取巴勒斯坦土地,单方划定巴以最终边界,并且指责这是"种族隔离墙"。
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去世。2005年2月8日,沙龙与新当选的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举行会谈,达成停火协议。同年8月15日,沙龙政府启动酝酿近两年的单边行动计划,随后一个月内成功完成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共计25个犹太人定居点的撤离行动,结束对加沙长达38年的占领。
沙龙并非一开始就主张"单边撤离"。他的思想经过转变,最后认为,以色列应该根据地缘政治利益和人口分布特点来划分边界,在保留西岸大型犹太人定居点同时,果断拆除小型定居点。这一计划在以色列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却在国际上赢得好评,即便是曾经与沙龙"保持距离"的人也开始相信,只有他能够为和平进程"拍板"。
从"鹰派"变身"鸽派"或者"中间派别",沙龙向世人展示其政策务实的一面。然而,就在他的下一步打算逐渐浮出水面之时,沙龙陷入了昏迷。
一名巴勒斯坦评论员当时这样评论沙龙:他是"第一个不再宣称以色列有权占领全部巴勒斯坦土地的以色列总理","现在,一个活着的沙龙对巴勒斯坦人更有利,尽管他曾对我们犯下累累罪行"。
□随笔
争议:沙龙带不走中东恩怨
在阿拉伯人眼中,他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屠夫":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带领伞兵旅虐杀战俘;在黎巴嫩战争期间指挥以军屠杀难民;对巴勒斯坦人实施恐怖政策,并借巴人"起义"之机大开杀戒。
而在多数以色列人眼中,他是国家利益的坚定捍卫者、受人拥戴的英雄。以色列主流的《国土报》曾在一篇文章中称,作为与以色列国同时代的领袖,沙龙经历了这个国家无数次危机和十字路口,体会过军界宦海沉浮,骁勇善战又果敢坚韧。
众所周知,在中东地区,和平,是一种"承诺最多、兑现最少"的现象,而沙龙在倒下前曾被认为是能推动谈判并敢于作最终决定的人选。
在确保以色列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建立非军事化、世俗的巴勒斯坦国,哪怕该国与以色列老死不相往来,这便是晚年沙龙对以巴和平一种迟到的理解。
轰然倒下前,沙龙在总理位置上有两个惊人之举:将"一生对手"阿拉法特逼入绝境;实施"脱离接触"行动,清空加沙地带全部21个犹太人定居点,并努力使以色列人相信,这是为和平所必须做出的让步。
有人说,如果沙龙继续主政,以巴和平或已取得突破。但是,历史由不得假设,和平不相信如果。
同为战功卓著的将军,拉宾在力劝以色列议员批准《奥斯陆协议》时说:"我是一个经历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人,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沙龙生前曾说,在以巴和平问题上,自己与拉宾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