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柳云龙:信仰如何植入?靠人物!《风筝》柳云龙:信仰如何植入?靠人物!
谍战剧《风筝》上周完美收官,不仅双台收视率稳居前两位,而且口碑持续上扬,豆瓣评分最终定格在8.5。一部搁置四年的老剧重新焕发出了耀眼的光彩,观众们在被故事和人物吸引的同时,也在探讨着立场、信仰、人性等衍生出的话题,而后者恰恰是判断一部谍战作品成为现象级的标准。可以说,在《暗算》《潜伏》《悬崖》《借枪》之后,《风筝》是又一部谍战标杆式的作品,而它半部情节剧、半部人生命运的架构方式为作品增加了历史感和厚重感,以至于有网友夸赞柳云龙不负“谍战教父“的美誉。收官之际,作为该剧导演兼主演,柳云龙接受了北京晨报独家专访,他袒露了自己为何对谍战戏情有独钟,“谍战剧其实也可以包罗万象,职业的、情感的、人生的,我愿意讲一些极致的东西,在比较残酷的前提下讲一些感人的故事。”
《风筝》的播出前所未有的低调,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在播出期间几乎没有任何宣传,但仍然挡不住各种“自来水”安利以及口口相传的不断发酵。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风筝》已经收官,声音中透着疲惫的柳云龙说实在腾不出空来做宣传,一直盯后期,直到三天前才出机房,终于播完了他才能喘口气。
对于播出以来的霸屏之势,柳云龙表示完全是意外之喜,“毕竟今天的时代跟过去不一样了,大家的选择更多样了,观众更年轻了,娱乐方式也更多了,不是举国上下大家都抱着一台电视机收看一部电视剧的时代了。不过,这个剧双台的收视率都在1.5以上,双台近乎破4,大家都知道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能有1就非常不错了,所以我真没认为这部剧就应该有这个成绩,真的是惊喜。”
虽然收视环境变了,但好剧的标准始终不会变,这点从播出反馈足以证明。耗时三年打磨剧本、七个月的拍摄,这其中对各个环节的打磨没有谁能比柳云龙更清楚,“我看重的是剧里面要塑造一群地下情报人员的形象,还要让他们看上去和其他剧中的人物不一样,程真儿、陆汉卿、江心,还有香港的那俩只知道代号的情报员,这是剧本创作中的难点。此外,还有共产党人的形象。因为传统来讲,塑造共产党人容易有脸谱化的现象,怎样解决脸谱化,像陈局长、马小五等。我看到了一些评论,认为这些人物从形象到个性都很真实,对他们的牺牲为之动情,这正是在艺术创作中我希望观众感受到的,通过这么一组群像,在激烈的、尖锐的矛盾中展现情怀、亲情、爱情。”郑耀先作为全剧的核心人物,自然是柳云龙打磨剧本的重中之重,“这个人物是一个真实和虚构的结合,筹备期间查了很多资料,历史中有多少个郑耀先,这个人物身上取什么,那个人物身上取什么,都耗费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而且,《风筝》不是一部纪录片,那就要把握好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主观上塑造的,我们都希望以严谨和真实的标准去界定。”柳云龙特别提到片尾出现的字幕和照片,潘汉年、袁宝航、袁殊等是既写实又写意的致敬,为那个年代的那样一群共产党人致敬。
相比以往的国产谍战剧,《风筝》没有一味地在强情节上做文章,而是以郑耀先这个角色近乎一生的命运为主线,从1946年的山城到1979年的北京,时间横跨30年。对于这样的尝试,柳云龙说从开始就没有顾虑,因为他确信情节也是为人物和情感服务的。“这个剧分为前后两部分吧,前半部分还是大家印象中的谍战剧,以情节为主;后半部分是以命运、情怀为主,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戏份突出了人物的命运感。”
在观众看来,有《暗算》《告密者》等剧在前,柳云龙演起人神共愤的军统“鬼子六”郑耀先应该信手拈来,而在诠释忍辱负重、隐姓埋名的周志乾时会有难度。但柳云龙的答案却恰恰相反,“前面的‘鬼子六’有困难,因为要飞扬跋扈的不让观众讨厌,还要时刻记住郑耀先内心是一个共产党员,但在军统面前要表现的比军统还军统,见到陆汉卿时又忍不住发泄各种委屈……所以,郑耀先有很多状态。周志乾有点类似《暗算》中的钱之江,只要瘸腿这个动作对了,这个人物基本就有了。”没有郑耀先前期的铺垫,后期的周志乾看似朴素低调、淡看生死荣辱,但始终不忘坚守信仰的形象就失去了根基,所以柳云龙说,角色的这两个身份相得益彰、相互成就。
正是由于周志乾的命运走向,也引发了更多有关信仰的讨论,“当时做剧本时就是要拍好看的剧,电视剧首先是消遣和娱乐。但如果能把主流价值观包裹在好看的文艺作品中传达给观众,比如《风筝》会让大家谈谈信仰、谈谈家国、谈谈情感,当然再好不过。信仰怎么植入作品?还是要塑造一些陌生的、典型的、生动的人物形象。”
柳云龙说自己之所以钟情谍战题材,是因为单纯的生活剧不过瘾,而谍战里面也有生活,而且是在一种极致残酷的前提下来表达,“可以说是行走在刀尖上的职业信仰和情感命运,这点很过瘾。”柳云龙表示,更不会去跟风所谓的市场热门题材,因为他始终坚信,作品要想打动观众首先要能打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