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好少年的必修课
针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发展差异进行了阐述,以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为基础,帮助青春期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更好地认识自我,及时对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预防,增强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通常人们把青春期与儿童期加以明显区分,区分的界限是性的成熟。对于男性来说,性成熟的标志是遗精,(通常在夜间睡眠时遗精);女性是月经,即第一次来月经。以性成熟为核心的生理方面的发展,使少年具有了与儿童明显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青春期学生因心理障碍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比如,学生中的抢窃、恋爱、打群架、自杀、纹身、未评上先进而殴打老师等等。家长普遍感到孩子难管,教师感到学生难教,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烦恼和忧伤。走进学生的生活,发现他们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问题正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做好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愈合心理忧伤,防治生理和心理疾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青春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变化,如情绪容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相同性。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活跃性: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社交性: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乐观性: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反应性: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现实性: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逻辑性: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专心致志,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头无尾。他们的思维合乎逻辑,说话条理分明,而不是东拉西扯,随说随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