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待细把江山图画 待细把江山图画——傅抱石的写生创作
韶山、井冈山、遵义、延安……大凡中国共产党革命所经之处,都为画家们创造新中国山水画样式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而画韶山、画南湖、画井冈山、画遵义、画延安……则俨然成为画家们接受革命历史教育和思想改造的具体举措。
作为一种特定的绘画题材,革命圣地山水画以传统绘画语言表现中国革命历史或政治文化的重要形式,使得新中国的山水画背离传统文人画趣味,朝着革命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了新的形式语言和美学风格。画家们由最初一般意义上风景写生,到革命圣地写生,再到后来专门以革命圣地为题材的创作,最终演绎成为特定时代山水画家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手段。
体验新生活,感悟新气象是写生团万里写生的主要目的,因此,描绘各地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场景是傅抱石一行的主要任务之一。自从到生活中写生成为山水画创作的必由之路,新老画家们都开始写生。如何协调传统山水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大部分画家已十分熟悉的传统图像意义的表达方式和大众口味和国家象征之间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画改造的重要内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部分画家在山水画上想尽一切办法,用笔墨画劳动场面、建设工地、城市景观和工厂、公路、铁路、桥梁、水坝等出现在中国大地山川之中的新景物,贺天健、钱松喦、赵望云、何海霞、黎雄才、关山月等都走入生活,寻找时代标签的象征性事物。
于是,在当时的山水画里,烟囱林立,车水马龙,红旗飘飘,遍地英雄,一派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场面。
比较而言,傅抱石并没有完全像一些画家直接描绘当时的生产建设主题,而尽量运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去描绘新生的事物,一般仅在远景中画出一片工厂、高炉、烟囱、乌烟,以点缀的方法巧妙地表现出建设的成就和时代的变化。
此次旅行写生对傅抱石的艺术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谓是其创作生涯的转折点。通过这次壮游,画家的笔墨注入了时代的血液,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
两万三千里写生激发了傅抱石莫大的创作热情。他将自然山水发挥到了极致,其绘画艺术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以"华山"、"三峡"为代表的自然性题材,是壮丽的北方山水和奇秀的西南风光在傅抱石心灵中的震撼和映现,对他生命最后5年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后来,傅抱石经常以"华山"为题材创作了一大批追求浪漫气质的作品,或立轴、或长卷、或册页、或扇面,乐此不疲,猛刷猛扫,乱而有法,法而不板,潇洒而健利,阔远而飘逸,风格向抽象的大写意方向发展,"抱石皴"再次得到丰富完善。
东北写生
1961年6月,在国务院办公厅的安排下,傅抱石、关山月联袂前往东北三省进行为期近4个月的旅行写生。他们一路由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陪同,先后抵达长春、吉林、延吉、长白山、哈尔滨、牡丹江、镜泊湖、沈阳、抚顺、鞍山、旅顺、大连等地,行程4000多里,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工矿企业,深深地被壮丽的东北风光所感动。
满腔热情的傅抱石一路走一路画,勾写了大量写生画稿,创作作品百余幅,举办艺术观摩会或座谈会10余次,交流创作经验和心得,博得了广泛的赞誉。对于这次开阔胸襟、拓展气局的写生经历,他感受甚深,并一直难于忘怀,自叹"兹游奇绝冠平生"。
需要指出的是,傅抱石一系列反映新题材画作的表现方式,应该直接得益于前述的1957年东欧写生。在傅抱石一生中,东欧写生是傅抱石绘画创作的转折点,为其绘画带来了若干变化。从不画工厂、建设工地、城市景观的傅抱石在东欧创作了诸如《比加兹水电站水泥厂》、《比加兹水电站》、《比加兹列宁水电站工程水坝工地一角》等多幅直接描绘劳动建设场面的系列组画,为他后来山水画写生中从事生产建设题材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东北写生中,1958年以来持续焕发出的政治热情对傅抱石的创作起着相当的作用。他一改往昔一贯的思维模式和浪漫的文人作风,连续创作了《绿满钢都》、《煤都壮观》、《煤都一瞥》等多幅场面浩大的生产建设主题的作品。这些建设主题的作品,对傅抱石来说,其创作过程本身是一种可贵尝试。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傅抱石能自觉地从根本性的角度来探索建设主题的中国画,也确定了他在新中国画发展史中的突出地位。
虽然,运用传统水墨技法对现实生活中火热的建设场面、事件进行了真实的描写的写生作品,傅抱石创作得不多,尽管技巧有时显得拘谨和生硬,但毕竟表现了崭新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建设新中国的时代主题,反映出他在思想改造上的深刻变化。
当然,东北写生对傅抱石最后4年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经常在自己的书斋里以"镜泊飞瀑"为题材来源创作了一批追求浪漫气质的《二老听瀑图》、《四老观瀑图》、《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这里,因是传统的古典题材,所绘不必再拘泥于真境实地,自由经营,大刀阔斧,多了几分洒脱和率真,少了一分拘谨和板滞,笔墨与意境都耐人咀嚼。但是,因缘于真切的现场体会则又与以往唐人诗意范畴的《观瀑图》拉开了距离。
结语:
综合而言,傅抱石自东欧写生至东北写生的持续过程,其意义和价值显然已经超越了绘画自身的范畴。通过1957年的东欧写生、1959年的韶山写生、1960年的两万三千里旅行写生、1961年的东北写生、1963年的江西写生等系列写生活动,傅抱石对中国画写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经验,相关技术性手段变得轻车熟路。
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从相关作品看到了傅抱石的主观努力。他将已有的知识逐渐付诸实施于新鲜感受中,传统笔墨适时地在新的景致和新的社会要求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与淋漓尽致的发挥,充分反映了他在形式探索方面的收获,也印证了其思想的巨大变化。
(作者系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