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的骗局有哪些? 小编为你详细介绍

2018-08-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美国著名电视杂志<60 minutes>的一期节目记录了这样一场骗局:有人宣称能利用干细胞疗法有效治疗癌症.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帕金森病(PD).自闭症等一系列疑难杂症,令多位患者上当受蒙. 渴望重生,多位患者受骗 来自美国得州的史蒂芬·华特斯从医生处得知,自己患上一种罕见的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简称ALS(也称卢伽雷氏病).这种病在全美约有三万名患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便是该病患者. "我得用最不费力的方式来做事,保持个人卫生都变得很难."史蒂芬·华

美国著名电视杂志《60 minutes》的一期节目记录了这样一场骗局:有人宣称能利用干细胞疗法有效治疗癌症、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帕金森病(PD)、自闭症等一系列疑难杂症,令多位患者上当受蒙。

渴望重生,多位患者受骗

来自美国得州的史蒂芬·华特斯从医生处得知,自己患上一种罕见的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简称ALS(也称卢伽雷氏病)。这种病在全美约有三万名患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便是该病患者。

“我得用最不费力的方式来做事,保持个人卫生都变得很难。”史蒂芬·华特斯本在一所大学担任行政工作,患病之后,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照顾。另一位ALS患者米高·马田境遇更加危险,医生告诉他只能再活两年。

尽管从未有ALS患者康复,但绝望的人总会被“奇迹”所吸引。在朋友介绍下,史蒂芬·华特斯和米高·马田来到位于加州的史杜威生物疗法公司。这家自称“医学绿洲”的公司宣称能够利用干细胞疗法使患者完全康复,无论患者得的是什么病。

自称有两个博士学位的史杜威介绍,患者必须到位于墨西哥的蒙特雷接受治疗。在那边,他的“研究伙伴”莫拉里斯,会将造血干细胞从脐带或骨髓取出,然后注入他们的脊椎,这些血液细胞会转化为神经组织重新接到他们的肌肉上。整个疗程费用是125,000美元。疗程结束,病人即可痊愈。

莫拉里斯还特意强调:目前为止,已有1000名患者成功接受治疗,且没有出现任何副作用。

史杜威声称,这项治疗完全合法,三到四周就可见效,甚至已在考虑去申请诺贝尔医学奖,就连得州大学都计划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史杜威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绝望的病人相信了史杜威和莫拉里斯的谎言。米高·马田支付了史杜威47,000美元的定金,罹患多发性硬化症的穆拉·艾里逊甚至卖掉了位于密歇根州的房子。然而,两位患者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持续恶化。

骗局揭穿,行为涉嫌诈骗

让米高·马田等患者绝望的是,所谓的干细胞包治百病,不过是一场精心导演的骗局。

经过调查发现,声称拥有两个博士学位的史杜威其实仅有一个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史杜威也并不是医生,他曾经在美孚石油工作。到了1980年代,史杜威突然跨入伪科学界,大力宣传万古水,声称能减缓老化。2003年,他成立史杜威基金会,开始宣传未经证实的干细胞。

而所谓的“研究伙伴”莫拉里斯尽管有墨西哥执业医生资格,但经查证,莫拉里斯甚至没有完成住院医生训练。莫拉里斯提供的毕业证书也被证实伪造。

莫拉里斯也从未如宣传一般将干细胞注入患者的脊椎。实际上,他只是将干细胞注射到病人拇指的静脉中。有患者表示,注射之后,病情反而更为严重。

对于史杜威和莫拉里斯所从事的“干细胞治疗”,莫拉里斯所在医院表示并不知情,这样做法也不被医院允许。墨西哥卫生部门官员也表示,ALS干细胞疗法从未获得过该国授权批准。

至于史杜威所宣传的神奇治疗功效,密歇根大学干细胞生物中心主任尚恩·莫里逊表示,干细胞治疗只是白血病的一种疗法,能够治疗一些罕见的血液疾病,但目前功能仅止于此。

诈骗猖獗,病人需要警惕

法律专家称,史杜威和莫拉里斯的行为已违反美国相关法律,涉嫌以不实言论诈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持续调查过史杜威和莫拉里斯,但并未采取进一步措施。许多专家相信,FDA也无力处理。

史杜威和莫拉里斯不是唯一的骗子。研究员道格·薛普三年来一直在密切追查干细胞治疗诈骗案,结果发现,美国国内有两百多家诊所宣称能够利用干细胞治疗某种疾病,且安全有效。

“我已经将要死去,试一下又何妨”心理无疑让类似米高·马田等绝症患者成为最容易上当的群体。干细胞生物学家赖利·葛兰德斯提醒患者,对于所谓的干细胞治疗或其他各种未经证实的疗法一定要提高警惕——有的疗法不仅无效,还相当危险。

史杜威和莫拉里斯的骗局被戳穿了。然而,史蒂芬·华特斯和米高·马田最终也败给了这种不治恶疾。史蒂芬·华特斯必须从大学退休,米高·马田正在接受安宁治疗,现已丧失了自主呼吸功能。电子生物止鼾器不可信。广西省南宁市读者黄先生: 晚上老打鼾影响睡眠,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但是觉得风险比较大。最近朋友圈里疯转一款电子生物止鼾器,称能通过生物技术促使鼾症患者咽喉部位肌肉收缩,恢复气道畅通,从而停止打鼾。这个靠谱吗?

健康时报记者黄夏歆:按照国家食药监总局2000年起施行的《医疗器械分类规则》规定,医疗器械必须具有预防、诊断、治疗、监护或者缓解疾病等作用。然而,市场上在售的电子生物止鼾器,大多只属于“保健器材”而非“医疗器械”,治疗效果很难保证,患者应谨慎选择使用。

从医学角度讲,治疗打鼾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外科手术。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病人,要根据病人身体情况综合考虑。二是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较好,但不方便携带,且需要戴着睡觉。另外还有牙托治疗等。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王小轶医生建议,应先到医院睡眠呼吸监测中心做整夜睡眠呼吸监测,对疾病明确诊断后,再决定选何种方法治疗。对于一般轻微打鼾者,改变生活习惯即可,如:侧卧睡觉、戒烟忌酒、健康减肥、避免服用镇静类药物如安眠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