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龙的照片 解海龙——用照相机推动一个伟大慈善行动的人

2018-0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在崇文区一个白色大楼等解海龙! 我从未见过这个人,于是想象一个人如果用照相机推动了一个撼天动地的运动,如果他去贴近我们从未见过的最卑微的乡

我在崇文区一个白色大楼等解海龙! 我从未见过这个人,于是想象一个人如果用照相机推动了一个撼天动地的运动,如果他去贴近我们从未见过的最卑微的乡村孩子,如果他放着那么多烹油烈火、声色犬马的所谓大事不做,经年累月地在山里拍摄可怜的孩子,昔通的乡村教师和破败的学校,他应该是什么样子? 夜色里有人背着黑包匆匆走来,在去跳舞,出入卡拉OK和吞入过多酒肉的人中我——眼就看到了他——那双眼睛敏感而富有说不靖的知性,我想他就是解海龙。

他很忙,脸上都是汗,很感性而又奔劳的样子。他热情地直视我,使我内心很温暖,我知道,他就是那种能为形迹难寻、但确实弥漫在天空,大地和我们心中的慈爱而苦行的人。  他四十出头,原在崇文区文化馆工作,现供职《中国青年报》。

1990年至今在边远贫穷的土地上行程四万多公里,途径十六个省份,一百多所乡村学校,拍摄了一大批反映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状况的照片。1992年4月18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把解海龙的四十幅照片共五十套分发给新闻界,海内外报刊争相发表,引起全世界华人的关注。

半年后,“希望工程”收到捐款达一亿元,为前两年半的八倍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解海龙是以摄影影响国策的第一人。

他的图片令无数人热泪滚滚,使他们把目光投向乡村,并思考自己的生活。 缘起  在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过后,他看到有人展示七六年天安门事件的照片,于是爱上了摄影。 那时他在工厂工作,刚结婚不久,为了买相机就变卖家里的东西,把妻子的大衣手表也卖了,买了架理光相机。

没有放大机,就天天去照相器材商店柜台那儿瞧,看好一架七十五块钱的,可囊中早已空如水洗,当时他一月工资才三十几块,思来想去,就跑到同仁医院,顶替不认识的人去献血,挣得八十元钱。

把放大机抱回家,妻子一问,当时就哭了。经过几年实践,发表了几幅作品,调到了文化馆。创作条件好,进步更快了,获奖作品有几百幅,其中二十多个是国家一等奖,创作旺期每月有叫好的新作。

人说他是获奖专业户,自己也有些沾沾自喜。但时间一长,感觉很空虚。90年他到一个村庄采风,突然被土墙上的一条大标语吸引:“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伙伴们都往前走了,他却站在那凝思不动。

他之所以心有所动,是因为想起了童年经历。小时侯,他从城市回到老家河北景县上小学。那个学校五个年级全挤在一个破屋里,一个老师执教,一年级在最前面,五年级在最后面。就这么一个学校,河边草坡上的一个泥屋,他怎么也忘不了!

他说:“农村各种标语我见多了,就这条震憾力特别强,这么实在的话,城里人是编不出来的。许多宣传都讲农民富了,有多少多少万元户。不下来看看,根本不知道农村和城市反差有多大。

我经常看见农村孩子抱着弟弟妹妹,领着羊,扛着柴禾,站在学校门口看里边孩子读书。他们扒在窗上向里张望,羡慕得不得了。他们想上学却上不了……”  解海龙早就想拍一组反映农村儿童生活的照片让城里人看看。

那条标语让他觉得不能再等了。  他跟文化馆讲了,领导爽快同意,并提给一年时间,拍出一组照片,办一个展览。  九—年初,他做了充分准备,翻阋了大量资料。当时社会上对主旋律的理解还不成熟,认为反映了农村的真实就不符合主旋律的要求。

因而在笔记本上写了许多自我鼓劲的话。  那个星期天,他跟学友一块到王府井拍“学雷锋宜传日”,突然看到“希望工程”几个大宇。这是他第一次知道这个活动,就找到团中央、希望工程基金会,急切地说了自己的想法,双方相见恨晚,基金会急需这么一组照片,问解海龙有什么条件,他要求提供贫困山区的分布图和介绍信,他们立即答应,并希望解海龙一年后拿出全面、准确反映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