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仁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张充仁纪念馆有感
在七宝古镇,有一个张充仁纪念馆。张充仁是闻名海外的雕塑家,是个名人。说是名人,国内却鲜有人知。"百度"一下,吓了一跳!
百度说:"一个矛盾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题目:一个能被这么多外国人(而且主要还是欧洲发达国家的)知道的中国人,那在本国不早该家喻户晓了吗?可我要是问你张充仁是谁,你答得上来吗?在欧洲,这个名字几乎尽人皆知。据法国文化部估计,在世界上的法语系国家中,知道张充仁这个名字的总计约有10亿人。"
其实也不奇怪,墙里开花墙外香,自古皆然。何况这朵花一开始就开放在国外——他1914年入土山湾美术工场照相制版间随爱尔兰籍导师习素描及法文;1931年留学比利时,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习雕塑;1934年,协助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编绘《蓝莲花》,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野心,并介绍中华文明,自此,"中国张"在法、比家喻户晓;1935年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
但难能可贵的是,1935年7月,张充仁放弃重奖婉拒入籍比利时,告别布鲁塞尔,同年11月初回到祖国。1936年2月,"张充仁归国展览会"在上海中法协会举行,引起轰动。蔡元培、徐悲鸿、刘海粟等题词祝贺。后张充仁创办中国第一私人绘画、雕塑教学工作室——充仁画室,先后培训学生300多人,弟子遍布海内外;并创作了大量水彩画、油画和雕塑作品,尤以马相伯、于右任、冯玉祥等名人塑像备受社会关注。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充仁创作油画《遗民》、《恻隐之心》等作品,控诉日军侵略中国的罪行。其雕塑名作《恋爱与责任》,隐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含义。
新中国成立后,张充仁以一尊挣脱锁链的人物雕塑《解放》和气势磅礴的群雕《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表达了对新社会的赞颂之情。他在上海美专、交通大学和上海油雕院任职期间,培养了大量艺术人才,创造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出版和发表一系列译著和作品选,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受到美术界的肯定和社会人士的赞誉。
即使在"文革"期间,张充仁也没有停止艺术的探索和雕塑创作的实践。1973年他创作了雕塑《怜其少子》。
1975年又为上海万人体育馆创作雕塑《友谊第一》。张充仁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卢湾区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
1981年3月,张充仁应比利时国家电视台和埃尔热工作室之邀赴布鲁塞尔,受到国宾般的热烈欢迎。他与分别47年之久的挚友埃尔热重逢,并访问母校。比利时皇后法比奥拉亲临埃尔热画室,会见张充仁和埃尔热。此后张充仁又到瑞士、荷兰和法国访问、讲学。
1987年,法国文化部长与张充仁签约,为国际连环画博物馆制作埃尔热大型头像,又在爱丽舍宫为总统密特朗塑像,并为音乐家德彪西塑像,在法国引起轰动。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新闻媒体竟相报道,发表评论并作电视专访。
但我不得不表示遗憾,1987年,张充仁加入了法国籍。我的遗憾不针对张充仁本人,他1907年出生,入籍法国时已是80高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耄耋老者要远赴重洋,定居异邦?不会是名和利,也不会是情和色,我猜想唯一吸引他的,应该是艺术,是一个尊重、热爱、创造艺术的氛围。
直到1998年10月8日,张充仁病逝于法国巴黎。
近年来,对张充仁的纪念文章和艺术评论不断见诸海内外报刊。2011年7月,张充仁纪念馆在他的故乡上海七宝镇正式开馆,而且一直是免费开放,但我不得不再次表示遗憾,一代大家的纪念馆常常门可罗雀,少人问津。张充仁地下有知,会不会再次拔腿而去?
1946年,张充仁为齐白石塑像,白石老人欣然命笔"泥塑之神手也",题赠张充仁。这次在张充仁纪念馆,我们看到了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作,觉得白石老人的题词恰如其分。
但是,面对国人对艺术的冷漠,面对高度物化了的社会,面对道德的沦丧,没有一只神手能够重塑国人之魂灵,一个颓废的歌手能激起国人一片叫好,一个赚钱的高手能让国人羡慕致死……长此以往,无论你忧心如焚也好,无论你漠然置之也罢,艺术和精神的荒漠化还会持续。
事实就是这样。在张充仁塑像前,我想了一会,最后决定,什么也不想,赶快走路,因为太阳已经落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