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祥子女 李伯祥的这段《交租子》
李伯祥,幼年学艺,对各种活路都比较精通,他的《聊天儿》、《看红岩》都很有影响。传统的底子比较厚实,风格特点比较鲜明。有"快嘴"之称。行家评价是"口紧、字情、清恰"与姜宝林、常贵田的风格相似。近期从网上听了他和杜国芝合说的几个传统段子感触颇深,有些许想法提出来与同道好友共同探讨。
以这段《交地租》来说,早些时侯我们听到过侯宝林和郭启儒说过这段,幽默风趣,谐而不俗。我们也可以看到张寿臣先生整理的文本,大家可以对比参照。《交租子》借一位农民之口表达了老百姓对封建官制和剥削制度的蔑视与嘲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李伯祥先生在处理这块活的时候,在对作品主题、倾向的把握上有些"走偏",把它简单地处理成了单纯逗笑、平庸、乏味的段子。一味地逗馊、耍贫,馊包袱加的太多,冲淡了主题。"逮住包袱,咬住了不撒嘴。"片面地追求剧场效果,没有顾及到作品的思想性和积极意义。
从垫话部分开始,两人开始不厌其烦使那种"口误"或叫"拟误"的包袱。
"是玩艺儿不是玩艺儿""是东西不是东西"这类包袱许多相声演员都使过、在不同的段子里用过,但都是"点到即止""留有余地",没有"咬住不撒嘴的"!"狗养"与"猫下"这个包袱不仅加的不高明,而且不雅。
下面"咱爹"的一组包袱也是如此。侯宝林的版本里只是说到"兄弟姐妹可以说咱,这‘爹’没有说‘咱’的,就是你爹!"这儿就完了,没有继续往下"咬"。李、杜二位抓住这个"哏"接二连三一通"抖落",一直把它使"臭"了为止。
象这种以"父子"关系找"哏",偶尔为之无可非议,用的多了就显得贫了。下面一个包袱就更过分了,在两人的争辩中杜国芝竟然开口管李伯祥叫"爸爸"!?不仅离题万里,而且没有生活依据,您见过街面儿上两人争辩问题或者吵架,情急无奈之下管对方叫"爸爸"的吗?这还不算,还有更离谱儿的,张寿臣的文本和侯宝林的版本里关于"俺老爷"的名字一处都是这样:"俺老爷姓抓,叫抓玉别"。李、杜在这儿加了一个包袱:"
象这类包袱,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一段好端端的传统段子,被改成了这个样子,真让人痛心!这不仅是对传统相声艺术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
总之,我是觉得李伯祥先生在处理这段作品时,随意性太大,显得油滑且格调不高。在对传统相声的继承和整理上,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作品,同时也是尊重前辈艺人的劳动!在这方面苏文茂先生做得很好,他整理的《批三国》、《论捧逗》、《文章会》都非常成功,在保持其作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自身条件和特点,使出了自己的特色。有继承又有所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相声这门古老的说唱艺术不断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