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山的故事 郑维山 朝鲜战场上的智慧猛将

2017-08-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如果讲胆识,朝鲜战场上的金城反击战最能反映郑维山的个性--我们现在看到的38度线,基本上是一条直线.然而在1952年的时候,这条线并不直.在金城它拐了一个弯,向北凸出了十多公里.正是在1953年夏季攻势中,郑维山将军率部队把这个弯拉直了.他策划和导演的一场3000多人大潜伏,创造了朝鲜战场上的一个奇迹.话要从他当二十兵团的代司令员说起-- 1952年7月,彭德怀点将郑维山到二十兵团接替回国养病的杨成武,出任代理司令员.这个黑瘦精悍的司令很快转遍了二十兵团的阵地.当时他就看到了金城这块突入我方阵地

如果讲胆识,朝鲜战场上的金城反击战最能反映郑维山的个性——

我们现在看到的38度线,基本上是一条直线。然而在1952年的时候,这条线并不直。在金城它拐了一个弯,向北凸出了十多公里。正是在1953年夏季攻势中,郑维山将军率部队把这个弯拉直了。他策划和导演的一场3000多人大潜伏,创造了朝鲜战场上的一个奇迹。话要从他当二十兵团的代司令员说起——

 1952年7月,彭德怀点将郑维山到二十兵团接替回国养病的杨成武,出任代理司令员。这个黑瘦精悍的司令很快转遍了二十兵团的阵地。当时他就看到了金城这块突入我方阵地的“楔子”——它宽约20公里,纵深9公里,且居高临下,如果能见度好的话,他可以将二十兵团纵深十几公里的动作看得很清楚。

 “这个楔子不拔,仗不好打。”郑维山对随行的参谋说。

 但是,由于政治和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这个“楔子”在十多个月后才得以拔除。根据志愿军总部的命令,二十兵团用近一年的时间进行防御作战和战术反击。在1952年的秋季攻势中,郑维山指挥部队打得有声有色,两个月歼敌万余人,夺取阵地50多处。毛泽东称他们的打法为“零敲牛皮糖”,给予极高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城地区的反击作战战机出现了。

 志愿军首长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开展1953年夏季攻势。此时,志司将主要攻击方向和任务交给二十兵团。并将新入朝的第十四、第二十一军调归二十兵团指挥,同时又从第九兵团方向抽调炮兵第七师第二十团、总炮兵预备队第二师第二十九团加到二十兵团作战,交给郑维山指挥。

 于是,郑维山开始运筹帷幄——

 要打好夏季攻势,就要首先攻占973、883.7高地等敌人前沿阵地的支撑点。然而这又谈何容易!

 这几个高地地势高,地形复杂,实在是易守难攻。而防守这几个高地的联合国军有一个加强团的兵力,他们的防线被称为“密苏里防线”——以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老家密苏里命名的防线,且经营了三年多……

 郑维山的目光停留在六十军阵地前那片开阔地,那里长满茂密的灌木和野草。春天他去视察时,曾对军里的负责同志说:“要保护好这一带植被,不允许敌人下山接近,发现就打。”六十军组织特等射手,专打敌人的零星人员,只要敌人一靠近就打。现在是用这片地的时候了。

 他形成了一个颇为大胆的行动计划。

 1953年5月的一天,郑维山召集作战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二十兵团的各军的领导,还有三兵团的司令员许世友,副政委杜义德以及李天佑、李成芳等人。二十兵团作战室大掩蔽部里坐满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