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女侠》:以年轻女性的形象开创系列电影产品

2019-03-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通过<神奇女侠>,好莱坞试图让"年轻女性英雄"的形象在大银幕上延续下去,就像之前的"美国队长""蜘蛛侠""超人".这股潮流也许会延伸到中国

­通过《神奇女侠》,好莱坞试图让“年轻女性英雄”的形象在大银幕上延续下去,就像之前的“美国队长”“蜘蛛侠”“超人”。这股潮流也许会延伸到中国电影的生产中,对于中国新一代女演员而言,是打开了新的领域。

­这些年看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片,接触的多是漫威漫画的改编之作,这次,漫威的老对手DC 漫画拿出了 《神奇女侠》,看这两个“美国漫画大户”在电影领域的角力,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好莱坞如何面对叙事资源的困境,以及对流行文化资源沉淀的不断开掘。

­当下电影市场对视觉奇观的消费需求,加之青少年受众的诉求,这两条使得依据动漫改编的超级英雄片成为好莱坞主力制作的重中之重,近些年北美地区的票房收入结构也验证了这一点。所以在可以预测的未来,这种超级英雄片的系列只会越来越多,虽然不断有业内人士警告大片厂的决策层,要警惕电影选题开发能力的狭隘,但是公允地说,“超级英雄片”是个庞大的类型,这个类型本身有自我的变革和更替,也从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变体。

­我们对超级英雄片的最高要求,是它们能创造出一个新世界的体验。能做到这条的少而又少。这确实是非常困难的,视觉奇观的背后注定是大量资本的投入。更不易得的是“才华”,必须要承认,大量的大制作是在“俗套”里做加减法。于是,超级英雄的更新换代只能依托于时代话题的介入和观众对主角的情感带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来看《神奇女侠》,这个女演员是“这一代”的偶像。这反映了近些年好莱坞制作的有趣倾向,即随着电影观众的性别结构中女性比例增长,越来越多的电影围绕“大女主”展开,从 《饥饿游戏》 到 《神奇女侠》 都是这个策略。相比 《饥饿游戏》,《神奇女侠》其实要保守些,亚马逊女战士戴安娜的形象又悍又美,男女通吃,但是论女性的主体意识,她要比 《饥饿游戏》 的凯特妮丝逊色一筹。

­有时候,保守也不是坏事。我们知道 《饥饿游戏》 在北美市场非常火爆,但是在中国市场就没有那么高的接受度,因为太前沿了。反倒是这次 《神奇女侠》 的相对保守姿态,成了更适于中国市场的选择。好莱坞试图以“年轻女性”的形象开创系列电影的产品,让这一类形象在大银幕上延续下去,就像之前的“美国队长”“蜘蛛侠”“超人”等等。这股潮流也许会延伸到中国电影的生产中,把“女性”引入视效大片或疯癫喜剧的类型中,不是花瓶帮衬的角色,而是叙事的核心,这对于中国新一代女演员而言,是打开了新的领域,释放了很大的可能性。

­从《饥饿游戏》 到 《神奇女侠》,好莱坞探索了一种新的“历史”策略,把严肃的历史叙事、以及历史叙事所要求的情境逻辑消解,但是保留“历史”的投射与映射。电影 《神奇女侠》 恢复了漫画诞生时的历史语境,它拼合了 DC 漫画在1940年代出版的几部指涉二战的经典作品,虽然影片本身的时代背景被搁置在一战期间,但这种混搭的错置仍然让整个作品获得了“现实”的重心。年代剧的质感以及对特定时空的强调,让超级英雄开始置身时代的脉络中,成为具有历史感的主体。

­然而这种努力并不意味着“再现历史”,在好莱坞恪守的商业传播的大前提下,严肃的历史讨论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年轻观众对于自身情境和人生未来的思考,并不建构于严肃的“历史情境再现”。在超级英雄片的语境下,历史是可以切割和叠合的材料,甚至是时尚的标签。在具体操作时,历史成了实现视听奇观的必要条件,被拆解成怀旧感的色调和视觉元素的碎片,烘托重磅特效段落时刻,而历史的真实逻辑和现实诉求都被消解了。游戏、漫画和历史碎片的鸡尾酒配方,构成了当下超级英雄电影的视觉美学。换言之,好莱坞用心用力于话题制造和噱头设计,至于古典意义的“叙事”,则显得粗疏马虎。

­直观地看,还是要回到最初的那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好莱坞面对既有的叙事资源,面对流行文化的遗产,经典的“再生”能力,即新的观众能否被吸引,很大程度取决于角色的形象。对于 《神奇女侠》 这部电影而言,它的叙事、视效和世界观的营造,并没有达到很高的完成度。但如果仅仅讨论新一代“女侠”的形象,这个女主角是成功的,她毫无悬念地实现了维护品牌价值的效果。

­而我更关心的是,这样一个“既悍又美、能文能武”的女性角色和她的扮演者在中国电影市场制造的轰动。要知道,“神奇女侠”的漫画和过往的电视连续剧在中国并没有太深厚的群众基础,撇开“情怀、念旧”这些情感因素的困扰,她获得的认可,很大程度地折射了新一代观众对“理想女主角”的想象。一部大制作电影可不可以围绕女性角色展开? 女主角能不能不依附于任何男性角色? 在“流量小花”们因为形象和专业能力备受质疑的大环境里,舶来的 《神奇女侠》 打开了一种新的期待。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