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口腔毛状白斑是什么样的呢 了解毛状白斑的发病因素
毛状白斑是指发生在舌侧缘的一种呈毛状的白色斑块状损害,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变,又称口腔毛状黏膜白斑、口腔舌侧湿疣。常见于同性恋、异性恋、吸毒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者以及HIV感染的性伴侣等人群中。在20至50岁之间高发。毛状白斑是艾滋病特异性相当高的早期临床症状,患者无自觉症状或伴轻度烧灼疼痛感。口腔毛状白斑(oral hairy leukoplakia,OHL)是一种发生在口腔粘膜的白色毛绒状病变。由GreenSPAn 1984年首次报道,并认为OHL是一种与白色念珠菌病不同的实体疾病,是艾滋病(AIDS)的高度预兆,可能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早期体征。
病因
OHL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楚,在OHL中未发现HIV抗原,所以HIV并非OHL的直接原因。目前认为OHL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因为:①通过荧光免疫及South-ern印迹和原位杂交技术证实OHL中有EB病毒;②采用desciclovir和ganciclovir及无环鸟苷(Acyclovir)等抗病毒药物治疗后,OHL可消退;③无环鸟苷在体内、外都有抑制EB病毒复制作用。
病理
上皮增殖,表面过度角化,多数有毛状突起,棘层增厚,细胞气球样变性,可见空凹细胞,偶伴轻度不典型增生。PAS染色可见念珠菌。电镜检查可见EB病毒。
临床表现
口腔毛状白斑病损为白色斑块,或为白色不规则的皱褶状,形成似毛绒地毯样表现。病损大小不一,不易擦掉,可出现溃疡。好发于舌外侧缘,多为双侧(so%)。其次见于颊、口底、软腭、牙龈和扁桃体。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或伴有烧灼感及疼痛,味觉减退。
此外病人还有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的表现如长期中低度发热、疲乏、HIV抗体阳性等。
诊断
依据全身状和口腔表现及HIV抗体阳性可诊断。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清HIV抗体检测呈阳性;外周CD4+细胞绝对计数明显减少,CD4+/CD8+细胞比值低下;病损部位取材涂片PAS染色或培养,白念珠菌呈阳性。
2.组织病理学检查
表皮角质层有毛状突起,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并有气球样变性,细胞体积增大,核固缩,胞质淡染,甚至形成空泡细胞。表皮下有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检测证实有病毒存在。
虽然毛状白斑的流行病学尚未清楚,但此病损经常发生于HIV感染的患者中,尤其是HIV感染的晚期患者。毛状白斑现已被广泛认同是艾滋病感染者的一种特殊口腔损害。由于其他疾病很少引起毛状白斑,所以它对艾滋病有高度提示性。事实上,在HIV感染的患者中,毛状白斑的发生率要高于口腔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一项在旧金山做的调查中,毛状白斑在HIV(+)患者中的发病率为20%。临床上,该病损表现为白色的斑块,经常发生于舌侧缘,通常为双侧对称。病损的表面不规则,为皱褶状或扁平的丘疹。毛状白斑极少发生于唇颊粘膜、口底、软腭和咽部粘膜。尽管毛状白斑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如果同时伴有念珠菌的感染,则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毛状白斑上皮的细胞核中存在着E-B病毒。高发年龄在20岁至50岁之间。
有毛状白斑虽然可以怀疑感染艾滋病,但有这个症状不百分之百代表就感染了艾滋病,其他病因也可以引起,因此,艾滋病毒检测才是真理!也是唯一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