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芳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上海命题专家:曾“隐居”京郊闭门觅句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经过十天的热播,昨晚终于落下帷幕。荧屏上,选手们激烈角逐,荧屏下,老百姓争相关注。它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走进古诗词瑰丽精妙的艺术世界,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中国诗词大会》的创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凝聚了整个制作团队的心血。笔者有幸参与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一、二季的命题工作,并受命在录制现场提供学术支持。节目播出之际,不禁回想起命题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面向百人团选手,更面向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在生活节奏飞快的当下,要让各行业各年龄段的观众坐到电视机前,耐心看完一个半小时的选手答题,其难度可想而知。参与命题的古代文学学者,均有丰富的命题经验,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搜寻若干冷门篇章,考问几个艰深知识点,对命题者而言并非难事。但这样一来,即使场上选手对答如流,大多数电视观众恐怕也只会更换频道,另觅节目去了。
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女士一开始就对题目有明确的定位,她希望大家能贡献一种“熟悉的陌生题”。所谓“熟悉”,就是命题范围基本上限于观众熟悉的名家名作,避免相对冷僻的作品。所谓“陌生”,就是设置具体考点时,又常常在这些名作中容易混淆的字词、容易忘记的对联、容易忽略的名物、容易记错的典故上“挖坑”,观众自认为很熟悉某些诗词,但一时间果真能准确背诵默写吗?即使能背诵默写,又是否能确切理解其中每个字词、典故的含义?即使能理解含义,又是否能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蕴含的意境呢?在每一个环节上,都会有一些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点”出现,这些就属于命题的关键点。
第二季中,如给出下联猜上联、逆向思维题、改错字题等,都属于这类“熟悉的陌生题”。
对于一档旨在普及古诗词的电视节目而言,唤起观众对诗句的记忆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激活他们内心与古人相通的那份情感,接续一种精神传统,这样才能让观众与古诗词真正产生的共鸣。这就需要题目能够“接地气”,贴近当代人的日常生活。
比如,命题者将“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购房”与“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做了“无缝对接”,既让现今人们关注的这些热门话题出现在题目中,更让大家了解,这些话题古诗词里同样有所涉及。而且,在节目中,诗词的文化、民俗背景常常借助这些话题得到充分的介绍和展现,观众们便更容易走进古人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中去。
由于中国古诗词所涉及的学问渊深海阔,关于具体作品的理解,古人之间、今人之间也常有分歧,命题者最大限度地选择没有学术争议的内容作为考点,以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的学术观点作为依据,这样就保证了竞赛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为《中国诗词大会》出题的那些日子,大家隐居京郊,待过好几个“据点”。我们真好似“闭门觅句”的陈师道,先独自出题,再背靠背交叉审题,最后将题目逐一“过堂”,充分讨论和修改,直到没有异议才纳入题库。每一个环节都可谓绞尽脑汁,丝毫不敢懈怠。
但辛苦中也自有乐趣。有时长时间呆望着熟悉的诗句,搜肠刮肚,一无所获,忽然灵机一动,发现新的有趣考点,说出口便引起满屋盈盈笑声。又如在录制现场,每逢“飞花令”环节开始,学术顾问李定广教授和我立刻绷紧了神经,因为万一选手说出非常冷僻的诗句,或临时杜撰一句“古诗”,你又如何判定其对错呢?毕竟再高明的专家也不可能背熟中国古代的所有诗词,而判定对错的时间只允许有五秒钟,否则会影响比赛进程。
李老师学殖深厚,胸罗万卷,靠大脑尚可应付;我腹笥甚俭,只好同时打开三个庞大的古籍检索数据库,让人脑和电脑一起严阵以待,确保万无一失。幸好最后各位选手背诵的都还是常见诗句,一听便知对错,算是虚惊一场。
在参与《中国诗词大会》制作的过程中,我脑海里时常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古诗词成为全民的精神食粮?诗词在中国古代基本上属于精英阶层的文化,文人士大夫是创作的主体。古诗词虽然辞藻精美,韵律动人,但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古代文学的人而言,其古奥的语词、生僻的典故、复杂的历史背景,都足以成为一个又一个“拦路虎”,令人望而却步。让全体民众来关注、接受和热爱古诗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之事。
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却颠覆了我原先的想法。因为它的确点燃了民众对于古诗词的一腔热情。许多家庭全家老小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竞相参与网上同步答题,“诗词大会”和不少选手的名字,更成为十多天来微博的热搜词和微信朋友圈的热门话题,点击量以千万计。
这些都体现了该节目广泛的社会影响。权威的收视率统计结果尚未公布,但从一些网站反馈的实时收视数据来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肯定将超越第一季,在各档电视节目中名列前茅。
这就说明,只要节目制作精良,古诗词完全可以借助荧屏吸引广大观众。《中国诗词大会》制作团队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最终造就了节目“高雅而不高冷”的独特风格,使之成为电视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浸润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田。
让古诗词成为全民的精神食粮,让中国人真正爱上古诗词之美,《中国诗词大会》为我们迈出了可贵的一步。诗词的盛宴终将散去,激烈的比赛终将落幕,接下来该是翻开书卷,静心读诗的时候了。让我们深怀对自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份敬意,在未来的人生中与优美的古诗词常相伴随,体悟此中真意。(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