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世功中国香港 北大学者解读"香港问题":理解中国的钥匙

2018-0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新网10月13日电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北京大学学者强世功的专访文章,通过介绍其最新出版的著作<中国香港>,阐述强世功希望把香港作为中国的中心问题来思考,将其看作是理解中国的钥匙的观点.以下是该文摘要:强世功,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2004年至今借调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国香港>中,强世功从中国的全局来思考香港,但并没有把香港看作是中国的区域问题,或不重要的局部问题,而这恰恰是不少内地学者忽略香港问题或者把香

中新网10月13日电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北京大学学者强世功的专访文章,通过介绍其最新出版的著作《中国香港》,阐述强世功希望把香港作为中国的中心问题来思考,将其看作是理解中国的钥匙的观点。

以下是该文摘要:

强世功,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2004年至今借调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国香港》中,强世功从中国的全局来思考香港,但并没有把香港看作是中国的区域问题,或不重要的局部问题,而这恰恰是不少内地学者忽略香港问题或者把香港问题简单化的原因。他希望把香港作为中国的中心问题来思考,将其看作是理解中国的钥匙。

文汇报:《中国香港》这本书和您在《读书》杂志上连载的“香江边上的思考”系列有怎样的关系?

强世功:首先,我在后记中已经交待了,《读书》由于篇幅所限,删去了许多内容,《中国香港》比较完整,但《读书》上会增加几篇新的内容。

文汇报:牛津大学出版社是香港非常好的学术与文化类出版机构,当时怎样选择与他们合作的?

强世功:是林道群先生看到《读书》上的文章后,提出结集出版。这也是我和他第一次接触。“中国香港”这四个字也是他对全书的概括。通过几次坦诚交谈,我们成了好朋友,我很欣赏他的专业精神。这种专业精神也是香港最可贵的地方之一。

文汇报:这本书出版后,您是否收到了一些有特点、有价值,或者比较有趣的读者回应?这与《读书》杂志的读者回应有什么不同吗?

强世功:通常的说法是,香港消费文化比较流行,人们宁愿读报,而不愿读书,尤其是带有一定学术性的著作。可有不少学者、专业人士和特区政府官员不仅认真读了这本书,而且提出独到的看法和评价,我们在私下里也进行了有益的交流。可以看出,大家都在思考香港的命运,思考中国乃至世界的命运。同样,《读书》中的有关篇章在内地也被一些杂志转载,让内地人真正理解香港,也是我的初衷。

文汇报:从这本书的介绍得知,您是中联办借调到香港做研究的。您在香港生活了多久?工作是怎样的?

强世功:我在香港生活了4年多一点。在中联办从事研究工作。我很喜欢香港,对中联办也怀有很深的感情。许多人离开家庭,在香港一工作就是几年,靠的就是对国家奉献的精神。古人讲,“忠孝不能两全”,我们现在讲,“舍小家,顾大家”。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所在。

文汇报:也许因为工作责任和学术背景,您的著述是以政治哲学和法理为主,很宏观。但您对香港的日常生活——例如衣食住行—有哪些个人体验?您比较喜欢香港的什么餐馆,或哪个景点?

强世功:香港有太多我喜欢的东西。比如叮叮车,在这个繁忙的商业城市中,有这么一份独特的悠闲,既让你触摸到悠久的历史,又让你感受到生活中最朴质的东西。再比如傍晚风景,海水、小岛、停泊的货船以及天边色彩变幻的云,具有一种油画般的质地感。还有新界的郊野,也是我喜欢的。至于游泳池、网球场和图书馆,也相当方便的。

文汇报:香港和内地的关系一直变化,有关于居留权问题的人大释法,有2003年的大游行,有自由行和CEPA,有奥运金牌明星访问香港的风靡,有内地学生来香港读大学引起的内地教育问题反思,有内地孕妇来港产子给香港社会带来的困扰。您觉得这些后九七问题给中国内地,给香港,带来些怎样的新课题?

强世功:最主要的新课题就是如何使“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正常化。这主要是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政治认同,即香港人,尤其政治精英,要认同中央的政治主权,尊重和认同中央依法行使其政治权力。二是自然情感,即内地人和香港人要打破隔离,在日常互动中建立起相互亲爱的自然情感。而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时间,需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