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龙大眼睛心得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拍摄揭秘
还记得希望工程“大眼睛”的那张照片吗?拍摄者就是北京某文化馆宣传干部解海龙。十七年过去了,但这幅“大眼睛”照片仍令人忘怀。
那是1987年,年轻的解海龙和很多摄影爱好者一样,也喜欢拍一些反映市民生活状态的照片,但具体拍什么,没有一个方向。直到一次去河北涞源县拍图,看到一面墙上有一幅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时的解海龙决定拍摄农村孩子的失学问题,拍那些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学习,让世人了解他们的情况,向他们伸出援手。
1991年,已成为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的他来到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和跟着的一群孩子来到了学校。解海龙的目光在寻找感人的瞬间。他看见了正在那儿低头写字的苏明娟,这时,正巧苏明娟一抬头,把解海龙的心牢牢地抓住了,他发现,这孩子的眼睛特别大,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
解海龙迅速地换上了变焦镜头,稳稳地端住相机。当女孩握着铅笔再次抬头时,解海龙果断地摁下了快门。前后只拍了两张底片,一横一竖,他也未曾想到,那幅竖图在后来竞成了经典。
从此以后,解海龙印制了一款独特名片,其背面就是“大眼睛”苏明娟的照片。
解海龙说,这张照片,无需任何言语,就能从“大眼睛”里读出那种强烈的“渴望”。这张照片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为希望工程宣传标识后,苏明娟也成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这张照片为全国各地报刊采用、印成招贴画等,成了在中国最著名的一张照片。
苏明娟的命运,也从此改变了,拍摄者解海龙也一夜成名。从那时起,全国上下都开始了向失学儿童捐款,许多捐款人就是冲“大眼睛”这一形象去的。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希望工程共收到海内外捐款近40亿元人民币,资助了贫困学生390万名,援建希望小学13000余所。
在北京王府半岛酒店举行的2006年华辰秋拍会上,被视为“希望工程”标志——限量版《大眼睛》照片,拍出了全场最高价30.8万元,作者、代理商、拍卖公司三方表示,所得价款包括佣金将在西藏建所希望小学,“从希望工程来到希望工程去。
”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解海龙也表示。 这也是国内首次拍卖现代影像作品。据北京华辰拍卖公司介绍,买家为一中年男性职业藏家,作为个人收藏,不愿意透露身份和姓名。“这张作品不是普通相纸,材质为银盐相纸,并采用酸碱平衡的纸板装裱,可保存150年到200年。
”据介绍,光成本就接近1000元,《大眼睛》底片只限量冲印30张,在2004年到2005年制作的。《大眼睛》每张均带有编号,并有摄影作者解海龙的亲笔签名。
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苏良友今年42岁,母亲钟业珍今年41岁。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1991年5月,也就是拍摄这张照片时,7岁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
近日据华龙网报道:2005年,苏明娟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毕业。当时,她很困惑:“大眼睛”成就了她,希望工程成就了她,毕业后是否应该去希望工程,为更多的孩子呼吁。解海龙帮她做了这个决定:感恩,不一定把善事当成工作,他当年在文化馆,后来到中青报当记者,不也做了这么多善事吗?
在解海龙建议下,苏明娟进入了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但一直以来,她也在关注希望工程,也在到处宣传。“早已没有了农村孩子的影子,和城市白领没有两样,但她业余时间最喜欢参加的活动,就是公益活动。”有人如是说。
一张黑白照片,片中一位小姑娘手拿铅笔,睁着一对大眼睛望着前方……这张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改变了数百万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而照片的作者解海龙,也因此一举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