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 独家:走近抗战生命线—— “史迪威”公路之“二十四道拐”

2018-0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晴隆人,我曾无数次乘车经过过二十四道拐,也曾以"重走抗战路"的名义徒步全程走完这段四公里的弹石路,每每想起这条公路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我总是感到自豪和骄傲.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对于七十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我始终难以释怀.我总是告诉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让我们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珍惜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振奋精神,为振兴中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首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到来之际,我再次驱车来到二

作为晴隆人,我曾无数次乘车经过过二十四道拐,也曾以“重走抗战路”的名义徒步全程走完这段四公里的弹石路,每每想起这条公路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我总是感到自豪和骄傲。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对于七十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我始终难以释怀。

我总是告诉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让我们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珍惜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振奋精神,为振兴中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首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到来之际,我再次驱车来到二十四道拐,缓缓行驶在这条历经风雨的抗战公路上,沐浴着车窗外明媚的光影和云贵高原惬意之风,放飞心灵去近距离感受那段属于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历史和记忆。

二十四道拐简介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位于晴隆县城南一公里处,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有二十四个弯,故得名“二十四道拐”,该路段全长约4公里,蜿蜒于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东南坡,从山脚至山顶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斜角约60度,弯与弯之间距离甚短,弯急路陡,俯视,似游蛇下山,仰视,如白龙盘山,给人以惊、险、雄之感。

二十四道拐公路遗址原为320国道的一段,后因这一路段陡峭险峻,建国后从鸦关入口处另辟一条约8公里的缓坡路段与二十四道拐公路遗址相接,作为新320国道,现车辆多从新路段经过,原路段遗址依旧为弹石路面,保护较为完好,基本保存了历史原貌。

抗战时期有未留名诗人诗云:“霪锁孤城天未开,夜风轻松月光来。雄关一怒山岚走,曲舞银蛇下地埃。”这首诗正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鸦关的真实写照,而这条公路的标志性路段——二十四道拐,则永远镌刻着这段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史。

据史料记载:“二十四道拐”公路,于1927年开始动工修筑,1929年因滇军入黔,内战复起而停工。1931年设计确定了二十四道拐的修筑方案,同年9月,国民省政府任命犹国才为公路督办,盘县、普安、安南(因县名与当时越南国名相同,于1941年更名为晴隆至今)三县各组织常修队施工,安南民工身系绳子于“二十四”道拐悬崖峭壁开山凿石,因工具简陋,工程异常艰险,修筑进展十分缓慢。

1936年6月,军队调防,遗留路面工程按照厚度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单价,令紫云、安顺、织金、镇宁、关岭、普定、郎岱、安南、贞丰、兴仁、安龙、兴义、普安、盘县等14个县分段承包,各县县长亲自到段督导工作,工程进度大为提高,“二十四道拐”路段于1936年9月完工通车。

二十四道拐第1拐 

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无数中华优秀儿女仁人志士奋起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抗击日本的侵略恶行。抗日战争中期,日军封锁了国际援华物资海空运输线,以香港为中心的华南线,以越南海防港为主干的西南线已经被截断,中印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惟一的可靠路线,所有国际援华物资,必须从中印公路(从印度的利多经密支那至畹町)运到昆明,再通过滇黔公路、川黔公路运到国民政府陪都重庆,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正处于中印公路通往云南的咽喉之地,从粤、桂、川、湘等地入滇和从滇入贵、粤、桂、川、湘均须经过此处,因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形象奇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及其重要的贡献,故被称为"抗战文化地标"和"亚洲战争图腾"。

1938年2月至1942年初的3年多时间里,负责战时后方运输的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管理局在重庆至贵阳、贵阳至昆明间,投入了四个大队约800辆卡车担负运输任务,运输抗战物资到前线。

1943年11月,援华美军司令部为适应每月输送1.5万吨援华抗战物资需要,从盟军昆明战区办事处调来美军公路工程部队第1880工兵营B连负责改建、维修“二十四道拐”,为改善行车条件,首先是减弯改线,将原设计修成的24拐,减改为21拐(若从入口折入的盘山弯道算起,现则为24拐)。

同时,沿山道松弱处择址砌石垒墙,加固堡坎,护坡固土,以防土崩石塌阻断交通,最高处达12米。再次便是酌情拓宽弯道,压实路面。整个工程,除去开挖扛抬等粗重活计交中国地方承办外,其他如设计、监督、机构施工管理,均由美军工程技术官兵担任。

必须重点加以说明的是,抗日战争中后期,每天平均有3000多辆运送抗战物资的汽车,昼夜不停的经过晴隆,晴隆县城作为抗战后方战略物资的集散地,超过45万吨物资通过史迪威公路源源不断运送到抗日各战场支援抗战,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被称为“抗战的生命线”。

晴隆县城虽然处于抗战后方,但由于正处于抗战战略物资的咽喉地带,许多中央国民政府的办事机构和军事机构先后在晴隆驻扎,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难民同胞涌入,一个小小的山城要负起如此多的重担,晴隆民众为支持抗日付出的辛勤和汗水可想而知。

晴隆虽然处于后方,但晴隆人民却不忘国耻民恨,积极抗战,有3983名热血青年毅然投身抗日战场,一百余人为国捐躯,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凯歌。

晨曦中的晴隆县城 

1944年5月,美国通信兵第164照相连随军记者约翰·巴特,在从重庆去昆明途经晴隆时,登上二十四道拐对面陡峭的山壁,刻意拍摄了“24道拐”盘山公路上艰难运输美国援华物资的图片,该照片首次刊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封面,标注为“中国境内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并引起关注。

照片上,壁立的山体,盘旋的公路,满载物资的长长车队沿着这条接二连三的“∽”状的陡峭山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的山顶缓慢爬行。照片所显示的悲壮奇伟卓绝的景象,成为中美盟军团结抗战壮举的象征而轰动世界。

约翰·巴特拍摄的二十四道拐(来源网络) 

1945年1月29日,为了纪念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抗战中的卓越功绩,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军队对缅甸战役发挥的巨大作用,中国国民党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发表广播讲话,“我们打破了敌人对中国的包围。请允许我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为这条公路命名,纪念他杰出的贡献,纪念他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中以及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从而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抗战胜利后,巴特拍摄的“二十四道拐”照片多次被国内外媒体登载,因晴隆“二十四道拐”正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一段,故而被认为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标识。从此,晴隆“二十四道拐”被载入史册,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没有忘记“二十四道拐”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1988年6月,晴隆县将“二十四道拐”公路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2006年5月,鉴于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历史和文物价值,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7月17日—20日,“中国首届‘史迪威公路’贵州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在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上举行,赛事以现代时尚汽车运动为载体,大力推介“24道拐”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形景观,成功打造了特色鲜明、融自然与人文、观赏与体验为一体的体育旅游品牌赛事。

2010年3月,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被贵州省政府列为第四批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14年8月24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名列其中,是贵州省唯一被列入的一处。同年,被广大网友评选为“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

经过晴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打造和宣传,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已经名闻世界,是晴隆对外宣传的一张重要名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于2014年拍摄的30集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即将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期间在央视黄金时间播放,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作为该电视剧的“主角”,必将更为世人所知,更加激起广大爱国者的爱国情怀。

近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晴隆县在保护二十四道拐遗址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遗址公园”,将建设二十四道拐新观景台、纪念广场、纪念博物馆、史迪威小镇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施,把二十四道拐中心景区、安南古城、特色城镇和观光畜牧业等统一进行规划,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让二十四道拐转型升级。

站在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观景台巴特记者拍摄处,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对面奇伟曲折的24道拐,如一条飘逸的丝带从山顶蜿蜒向下飘落,改道后的新320国道与二十四道拐向东分头而去四公里后又毅然回头向西与24道拐第一拐形成首尾相接,时刻提醒着我们始终肩负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已经深深融入晴隆人民血脉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将永远记载着这段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悲壮历史,成为中华民族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见证,成为正义战争必将最终胜利的历史丰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都是这条扬帆远航的大船上的一员,都承担着让这条大船驶向既定目标的责任,我坚信,尽管前方的道路蜿蜒曲折,我们必定能沿着正确的航向到达胜利的彼岸,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