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凌源皮影(组图)

2017-12-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1月10日,在凌源市文化馆,一群少年正在学习乐器.屋子里的墙上挂着的皮影影人离他们的生活显然很远."喜欢皮影么?知道皮影么?"得到的

    1月10日,在凌源市文化馆,一群少年正在学习乐器。屋子里的墙上挂着的皮影影人离他们的生活显然很远。"喜欢皮影么?知道皮影么?"得到的回答只是摇头。

    在凌源这个"皮影艺术之乡",鲜活的皮影表演已经薪火难继,皮影戏后继无人已经成为现实,拯救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化遗产显然是迫在眉睫。

    皮影艺术最初遭遇浩劫,是在"***"期间。当时,皮影被视为"四旧",影人被烧,影卷被毁,数量无法统计。当时凌源皮影剧团的两部影箱,所有影卷被付之一炬。年轻演员被全部赶回农村务农,两个老艺人被送到工厂打更。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对古老文化的冲击日趋严重,皮影日渐萎缩。到目前为止,凌源市活动着的皮影班仅存7个,从事演唱的皮影艺人不足60位,30岁以下的皮影艺人只有3位,从艺人员中与前人相比有独到工夫者、造诣高深者甚少。

    "靠演戏现在很难维持生活。我当时学的时候皮影戏很红火,我本想只要把这个学好,一辈子生活就不用愁了。谁料想现在看影的人越来越少,而且观众都是40岁以上的。小年轻的根本就不看,他们没兴趣,看不进去。"作为凌源境内一位知名的皮影艺人,马占荣十分着急。

    民间皮影艺术的传承,无论雕刻影人,还是拿、打、拉、唱各种艺术的传承,都是以师带徒,或是举办专门的科班来培养人才。就这样皮影艺术才得一辈一辈的传承,一代一代的发展。 当年,马占荣师从艺人张明岱半年后走上艺术生涯。1986年以后自己拴箱领影,四处演出。

    如今,这一带艺人面临尴尬:"皮影戏没有人学,没有传人,以前的一些东西都失传了,还有一些正在消失。"

    马占荣将这种尴尬归结为现代人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年轻人的文化娱乐项目太多了"。

    "没经济条件了,村里没钱请戏班,没办法,在本地的演出场次越来越少,好多同伴都去外地,甚至常年不回来了。"有些艺人被接纳为外省的正式演员。

    辛辛苦苦演出,所得甚为菲薄,使一些艺人退出了演出队伍。据了解,艺人在当地唱一天应(最少三个小时以上),最高报酬不过30元。

    "现在,凌源全市仅剩16部影箱。"韩琢告诉记者。

    凌源皮影雕刻艺人同样后继乏人。张庆、郭永山等老前辈们相继辞世。如今,只有73岁的左洪明、70岁的于振声等三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从事少量的雕刻活动。

    抢救、保护、传承凌源皮影艺术迫在眉睫。 

    从个人努力到政府参与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不是孤军奋战。"韩琢说。

    "整理影卷时,需要聘请懂皮影、擅长书法者纠正别字,修改病句,加注标点,进行规范化整理。最多的时候,有12名艺人无条件地帮忙","这几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为皮影保护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002年初,文化部和财政部等单位,发起组织"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2004年4月,凌源皮影艺术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29个试点项目之一。

    2004年8月,中国政府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5年8月,凌源皮影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5年的最后一天,国家文化部网站公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示时间是30天。凌源皮影入选。这意味着,"凌源皮影保护迎来了一个新阶段"。

    赵志东介绍,几年来,当地政府一直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在确保凌源皮影艺术获得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抢救、保护、利用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

    1998年成立了凌源皮影艺术家协会。目前,该协会已出版皮影专著《东北民族民间美术总集·皮影卷》、《凌源皮影唱腔选》、《凌源皮影艺人小传》等。《中国北方皮影戏影卷概览》正在编写之中。

    在辽宁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建成融排练、演示、展出、收藏、制作、学术交流为一体的皮影艺苑,成为传承凌源皮影艺术的一个基地。

    为加强凌源皮影的保护,为传承创造条件,凌源市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划,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凌源皮影艺术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凌源市皮影保护传承工作的暂行规定》。赵志东告诉记者:"保护的近期总体目标是:通过''保护工程''建设,到2010使凌源皮影艺术得到更全面有效保护,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达到文化部提出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