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的儿子 王财贵教授:“儿童期读经” 是天地间不可易的道理!
现在,世界上那一个国家能迅速摆脱美国教育理论的阴影,依人性之内涵与发展程序设计出一套合乎人性顺乎自然的教育方式,那个国家就要大出人才,领导世界,(当前犹太人在美国只的人口比率不到百分之五,但在高等学术界及金融界,其力量占百分之五十以上,所以当今实质上领导美国的人是犹太人。
)纵使不说什么领导世界,依儒家的教育理想,教育本是「赞天地化育」的工程,孩子来到这世界了,我们就应顺其性顺其生把他教好。 吾人的读经教育,即是出于这样的理想而提出的,那一天谁发现了更能顺应人生人生的教育方法,请提出来,吾人即依之而行。
远来的和尚,只要他真会念经,我们也喜欢听。因为他念的经是真的经,真的经只有一部,如果我们本来就会念,则他们念的一定跟我们一模一样。但如果远来的和尚所念的居然与我们原先念的不同,则必定有问题,要嘛我对他错,要嘛他对我错,要嘛两者都错(或皆不完整,各取一面),绝无两者皆对的道理。
五四时代胡适之引进美国的杜威,与中国教育理论大相径庭,中国人说:「美国对,中国错」,所以把中国打倒了,都学美国去了。现在我们推广读经,与美国杜威大异其趣,谓问谁来思考:杜威对?还是读经对?或许两者皆非?
当然,很天真的想法是:两者皆对,可以互补。其实经只有一本,在相同章节中,只有对错,没有互补。可能互补的情况,只有在不同章节,或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吾人所注目者是儿童教育,认为儿童是教育的黄金期,面对儿童期提倡「儿童读经」,不提倡「儿童理解」。杜威等一百年前的美国学者所提倡的是「儿童理解」,用我常说的就是:「用成人的学习模式来强求儿童」。所以针对「儿童教育」,诵读与理解,只有对错,没有互补。
所谓互补者,杜威等人所说的「以理解为重」的学习,那是在十三岁以后的事,吾人少谈十三岁以后的教育,因为那已经是「大势柢定」的时候了,不需要再谈了。
如果要重理解的话,须知高度理解能力的培养,必来自于记忆训练的副产品---脑神经发达。而且一个有理解能力的人,不会装作不理解。所以,基本上,理解是不必教的,追根究柢,理解力也是不能教的。头脑好,基本信息诸存量够,年龄与经验到了时候,不必教就自己会,或只须稍加指点,就豁然贯通,而且如果没人教他,他也会主动要求学习。
头脑不好,满肚子草包,本来就不想学,一学就头痛,即使有人认真教,怎么教也教不动,很后只好两相放弃——老师见了他就心烦,不想教,他自己也逐渐厌学、弃学。这种人,成年以后,能图个自己的温饱已经不错了,还想让他「八荣八耻」,致力于「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