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出血的病因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或脑浅表部位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而言。
蛛网膜是覆盖在脑表面的脑膜的一种,它们浸泡在脑脊液中。在此处的出血虽是脑中的出血,但有时也有血液从该部位漏出的情况。因为脑外伤等均可引起蛛网膜下出血。自发的(原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是由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所造成。较少见,但作为原发病,也有因脑动脉瘤破裂和脑动静脉畸形而引起出血。青年时期的蛛网腊下出血多见诸于后者。也可由真菌(细菌)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出血性疾病所引起。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40-65岁期间最为常见。原发性蛛网膜下出血,多数是先天性的,几乎不能事先预知。发病前多伴有剧烈的头痛,意识障碍,也有在五分钟内猝死的。摘除大脑半球也有幸免于死亡者。至今仍弄不清楚,为何仅有部分出血即呈现出如此剧烈的反应。如在脑脊液中混有血液,恐怕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在发生破裂之前,动脉瘤可以不引起任何症状,但预警性渗漏出血往往伴有轻微头痛。突发的剧烈的头痛,如果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以及脑脊液检查都正常,一般并不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更常见的是发生紧张型头痛或偏头痛。不过,对任何新发病的头痛,或原有头痛但头痛性质发生变化的病例,必须作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正在扩大的动脉瘤。有少数动脉瘤可以通过对邻近结构的压迫而产生症状。外眼肌瘫痪,复视,斜视以及面部疼痛提示第3,4,5,6颅神经的受压。视力丧失和双颞侧视野缺损提示视交叉受压,压迫视束可引起双侧不一致的同向偏盲。一旦动脉瘤发生破裂,通常出现急性剧烈的头痛。病人可能以头痛为唯一的发病症状,或者可能表现出程度不定的神经障碍,或者出现意识的变化。血液混入脑脊液后对脑膜产生刺激,促使颅压增高,引起头痛,呕吐,头晕以及脉搏与呼吸频率的改变。
偶尔出现搐发作。发病初期通常并无颈项强直,除非有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的情况。但在24小时之内,可出现中度至重度的颈项强直,Kernig征和双侧巴宾斯基征。在开始的5-10天内体温可有升高;病人常继续有头痛与精神错乱。由于出血也可能进入脑实质,或伴发血管痉挛与缺血,在25%左右病例中可出现局灶性体征(一般包括偏瘫)。在动脉瘤未经外科治疗的病例中再出血相当常见。
病因病机
凡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也能引起本病,但以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和血液病等为最常见。多在情绪激动或过度用力时发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处,以该环的前半部较多见。动静脉畸形多位于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当血管破裂血流入脑蛛网膜下腔后,颅腔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并继发脑血管痉挛。后者系因出血后血凝块和围绕血管壁的纤维索之牵引(机械因素),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间形成的神经肌肉接头产生广泛缺血性损害和水肿。另外大量积血或凝血块沉积于颅底,部分凝集的红细胞还可堵塞蛛网膜绒毛间的小沟,使脑脊液的回吸收被阻,因而可发生急性交通性脑积水,使颅内压急骤升高,进一步减少了脑血流量,加重了脑水肿,甚至导致脑疝形成。
以上均可使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后,再次出现意识障碍或出现局限性神经症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有继发的颅内压增高,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常有交通性脑积水发生,可以引起头痛或出血后反应迟钝或痴呆。大多数动脉瘤位于颅底Willis动脉环上,沿着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或前,后交通动脉。它们通常发生在动脉的分叉部位,动脉分叉处动脉壁的肌肉层发育较差,动脉硬化与高血压也可能起着推动作用。
病理
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血染脑脊液可激惹对血管、脑膜和神经根等脑组织,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反应。脑表面常有薄层凝块掩盖,其中有时可找到破裂的动脉瘤或血管。随进间推移,大量红细胞开始溶解,释放出含铁血黄素,使软脑膜呈现锈色关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如脑沟中的红细胞溶解,蛛网膜绒毛细胞间小沟再开道,则脑脊液的回吸收可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