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胃肠胀气好吗? 教你6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腹胀可由于气胀、腹腔内积液或腹肌无力引起。小儿腹胀多以气胀是一种临床症状。一、诊断(一)引起腹胀的原因及临床表现1.常见原因(1)过食(婴儿中多见),吞气症(吞咽人大量空气如用口呼吸者、多而有吞咽动作过多、喜嚼口香糖者),营养不良、肌无力、慢性便秘。(2)肠梗阻。(3)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碍:腹部疾病、慢性胰腺炎、吸收不良综合征可引起。2.临床表现:腹部膨胀高出于胸部,叩诊腹部有鼓音,腹胀严重者可影响呼吸而不能平卧。(二)辅助检查X线可见结肠胀气、膈下积气,肠梗阻者肠内有多数液平面及瘪缩之结肠。二、诊断(一)体针疗法1.处方: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腹部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关元等;第二组取位于下肢的穴位,如足三里、上巨虚、公孙等。第一组与第二组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直刺中脘、下脘0.6±0.2寸,直刺气海、关元、天枢0.6±0.2寸。直刺足三里、上巨虚1.5±0.5寸,直刺公孙0.8±0.2寸。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6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4个往复,每穴每次行针30~60秒。3.按语:小肠接受来自T9~Tl0节段的交感神经的支配,结肠分布着来自T11~L2节段的交感神经,结肠左曲以下的大肠还分布着来自S2—S4节段的副交感神经,故而应取用这几个节段神经支配区内的穴位,第一组即主要分布在T9~L2节段神经支配区内;第二组穴位与病源处于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对胃肠机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二)电针体穴疗法1.处方: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腹部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关元等;第二组取位于下肢的穴位,如足三里、上巨虚、公孙等。第一组与第二组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两组穴位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天治疗l—2次,每次电针治疗30分钟,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三)灸法1.处方: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腹部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关元等;第二组取位于下肢的穴位,如足三里、上巨虚、公孙等。第一组与第二组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2.操作方法:每次选双侧8~12个穴位即可,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使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每日治疗1—2次。(四)耳针疗法(1)主穴:取一侧的胃、小肠、大肠。(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交感。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针刺胃区时,应从胃体区向十二指肠区透刺(或从敏感点进针);针刺小肠区时可选取2个进针点向大肠区透刺。针刺大肠区时可选取2个进针点向直肠区透刺(或从敏感点进针)。每日治疗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6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4个往复,每穴每次行针30~60秒。
(五)电针耳穴疗法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1)主穴:取一侧的胃、小肠、大肠。(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交感。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足三里、太溪、公孙(双侧交替使用)。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主穴与足三里1.5±0.5寸,直刺太溪0.5±0.1寸,直刺公孙0.8±0.2寸。然后在耳穴主穴与足三里、太溪、公孙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6个穴位(交替使用耳穴),每次电针30分钟。每日治疗l—2次。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六)耳穴贴压疗法耳穴贴压疗法多与其他针灸疗法配合使用,而较少单独使用。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同时取穴。(1)主穴:取一侧的胃、小肠、大肠。(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交感。2.操作方法:用王不留行子进行贴压。常规消毒后,用5mmx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固定于选用的耳穴,每穴固定1粒。每天按压6—8次(每2小时左右治疗1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3—5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双侧耳穴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