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肛门闭锁 几大症状让你预防肛门闭锁

2019-03-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肛门闭锁症又称锁肛.无肛门症.该病是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占新生儿1/1500-1/5000,男多于女.常合并其他畸形,约占41.6%.本

肛门闭锁症又称锁肛、无肛门症。该病是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占新生儿1/1500~1/5000,男多于女。常合并其他畸形,约占41.6%。本病的病因不清,婴儿出生后即肛门、肛管、直肠下端闭锁,外观看不见肛门在何位置。临床上主要是手术治疗。

确诊后应迟早行手术治疗,一般施行会阴肛门成形术,也可采用骶会阴肛门成形术。

一切口:在会阴中央或可激发环形收缩区的中间,做X形切口,长约1.5cm。切开皮肤,翻开4个皮瓣,其下方可见环形外括约肌纤维。

二寻找游离直肠盲端:用蚁式血管钳经括约肌中间向深层钝性分离软组织,可找到呈蓝色的直肠盲端,在盲端肌层穿2根粗丝线作牵引。因直肠盲端正位于耻骨直肠肌环内,因此应紧贴肠壁向上分离。游离盲端约3cm,使直肠能松弛地拉至肛门口。游直直肠一定要有足够的长度,如不充分游离而勉强拉下缝合,术后极容易发生肠壁回缩,造成瘢痕性狭窄。分离时还应避免损伤尿道、阴道和直肠壁。

三切开直肠:在直肠盲端作十字形切口切开,用吸引器吸尽胎粪,或让其自然流出拭净。注意保护创面,尽量避免污染。如发生污染,应仔细用生理盐水冲洗。

四吻合固定:将直肠盲端与周围软组织固定数针,用细丝线或肠线间断缝合肠壁与肛周皮肤8~12针。注意肠壁与皮肤瓣应交叉对合,使愈合后瘢痕不在一个面上。术后10天左右开始扩肛,防止肛门狭窄。

病因学

肛门闭锁属于中位畸形,临床常见。由于原始肛发育障碍,未向内凹入形成肛管。直肠发育基本正常,其盲端在尿道球海绵肌边缘,或阴道下端附近,耻骨直肠肌包绕直肠远端。会阴往往发育不良,呈平坦状,肛区为完整皮肤覆盖。可合并尿道球部、阴道下段或前庭瘘管。

本病主要表现为婴儿出生后无胎粪排出,哭闹不安,腹胀、呕吐,不见肛门。一些患儿同时合并有直肠尿道瘘和直肠阴道瘘,除以上症状外还出现胎粪由尿道或阴道排出,尿液混浊。

对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儿哭时随着腹压的增高或降低,会阴部也随着凸起或凹陷。用一手轻压迫下腹部,一手触摸会阴部,则有波动感。若将患儿臀部抬高,肛门部扣诊呈鼓音。X线可帮助进一步确诊。

先天性肛门闭锁

先天性肛门闭锁图册

新生儿出生后无胎粪排出,喂奶后腹部膨胀,出现呕吐,继尔皮肤干瘪、消瘦,若出现这种症状,即应考虑锁肛症,若发现和治疗不及时,则易导致肠梗阻,肠坏死,致新生儿死亡。

若患儿并发有直肠尿道瘘、直肠阴道瘘,大便则会从尿道或阴道排出,此类新生儿不会导致死亡。但若粪便的异常排泄没有被注意,尿道或阴道存留粪便过多,可引起膀胱炎、肾盂肾炎、阴道炎等。

若患儿是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则可表现为顽固性便秘,排便疼痛,啼哭,便极细,量少,腹部胀痛,消化不良,消瘦。

新生儿的锁肛症,常常被忽视,因此,在新生儿出生后,要予以全面的体检,并注意观察排便情况,以防止发生新生儿死亡。

先天性肛门闭锁 - 治疗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如只有肛膜遮盖者,可行前后纵切口或十字切开,将薄膜剪去,再用食指伸入扩张;如有纤维带者,可将其纤维带切除;如肛膜较厚者,可切开皮肤和直肠,将直肠粘膜下牵,与皮肤缝合。术后扩肛,每周2~3次,直至肛门无狭窄为止。

由于肛门闭锁是先天直肠肛门发育不良造成的,出生后通过手术人造肛门,其局部的肛门括约肌不会象正常人那样健全,或是括约肌薄弱无力,或是括约肌缺失。所以,术后大多数孩子在有肛门狭窄的同时,又伴大便失禁,尤其是稀便控制不住,经常有粪便污染内裤。另外,由于手术时将直肠粘膜直接与肛门皮肤缝合,而没有一段“肛管”,所以还常伴有肠粘膜外翻,外翻的肠粘膜受到摩擦和粪便污染后会出现炎症反应,可有粘液血便,肛周皮肤出现湿疹等现象。

因此,这类孩子在生活护理上一定要勤洗勤换,积极治疗其并发症。对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治疗,均以为主。

低位锁肛:常规消毒,不用局麻也可,只要将会阴部皮肤切开,稍加分离,然后进行扩张,就可以治愈。

高位锁肛:一是切开骶尾部和腹部,把直肠盲端拖至会阴做成肛门。

二是先在腹部作一个人工肛门,等小儿长到1~2岁,再作切开腹部或骶尾部的直肠肛门吻合术。

三是用自动间歇电磁吸引治疗锁肛。即作乙状结肠造瘘(即人工肛门)后,把适当的圆柱状铁块(直径在约0.5cm)送入直肠盲段,然后用间歇性磁力吸引装置在体外肛门部位进行吸引,使直肠由高位逐渐下降到低位时,再作低位切开肛门成形术。该方法创伤小,并发症少,肛门失禁等后遗症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