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揭秘小儿脐疝的几个症状 婴儿脐疝应注意什么
小儿脐疝是肠管/大网膜等从脐孔脱出形成的腹壁疝,是一种先天性脐发育缺陷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程度减轻,大多数可在2岁以内自愈,少数不能自愈需手术治疗。
病因
本病发生与脐部特点有关。在胚胎期,脐环下半部通过两根脐动脉和脐尿管,脐环上部通过脐静脉,出生后这些管道均闭塞而变成纤维条索。脐带脱落后脐部形成瘢痕与上诉结构形成索带相连。由于上述结构的存在使腹部肌肉和筋膜在脐环处留有缺损,在腹部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如患儿呕吐、咳嗽、腹泻、便秘等肠管可通过薄弱区膨出而形成脐疝。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脐部肿物脱出,呈半球状,患儿哭闹时扩大,且脐部皮肤及瘢痕处紧张呈微青色,患儿安静或平卧睡眠时肿物回缩或消失,脐孔部留有松弛的皱褶,用手指探入可以触及扩大而坚硬的脐环,还纳疝内容物时可以听到气过水声。除上述脐部肿物外,一般无不适,疝内容物与疝囊粘连时可以引起局部疼痛,有时可发生腹胀、呕吐,但较少嵌顿。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有人用宽胶布压迫脐孔,粘胶布前将疝内容物还纳,垫以纱布,防止疝内容物脱出。多数人主张不需任何治疗,等待其自愈,不主张局部以硬币、纽扣或木片等硬物压迫,以防局部破溃感染。
2.手术治疗
仅少数病例需手术治疗。一般在2岁以后,如有疝内容物与疝囊粘连者或有嵌顿史者应及时手术。
预后
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很少复发。非手术治疗时应加强脐部护理,防止压迫损伤脐部菲薄的组织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诊断
脐部可复性肿物,哭闹时胀满,安静时消失,检查脐孔扩大,即可诊断。诊断时应注意引起脐疝的诱因,如顽固便秘、腹部及盆腔肿瘤、腹水等,应做相应的检查予以鉴别,以指导正确的全面治疗。
婴儿脐疝俗称“气肚脐”,为先天性,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在婴儿期,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留有缺损,在医学上称为脐环。当哭闹过多、咳嗽、腹泻等促使腹内压力增高时,便会导致腹腔内容物,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形成脐疝。对于脐疝的宝宝,在护理上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减少哭闹;如果突出严重,可以用手轻揉突出的部位,尽量揉下去,防止肠嵌在局部引起肠坏死.脐疝一般可以自愈,严重的要在宝宝稍大后做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