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维基揭秘有用吗?
协查,立案,批捕,谢亚龙案走了与南杨案相同的司法程序。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少人对谢亚龙的态度和表现,也重复着某种程序:他肯定有罪,他果然有罪,他还有什么罪?随着谢亚龙的落马,舆论再一次掀起了全民性的揭黑高潮,大到李承鹏所说的福特宝的600万回扣和黄健翔指称的国家队赛事涉假,远到谢亚龙的中学校友指称1973年龙头在读中学时百米冠军造假,不一而足。
这真是独具中国足球特色的一幕。有一个声音对谢亚龙说:“现在你可以交代了。”与此同时,似乎也有一个声音在对舆论说:“现在你可以揭发了。”随着一声令下,龙头变成了水龙头,而很多人似乎也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了维基揭秘的作者。
谢亚龙该被揭发吗?当然应该。但是,和之前的南杨案如出一辙,群众和专家的揭发,永远不是水深火热时的雪中送炭,而是他们落网之前的隔靴搔痒,和落网之后的锦上添花。讽刺之处在于,真正的抓与不抓,从来都不是因为他们提出的质疑和提供的材料,而只是有关部门存乎一念之间的”决心“和变幻其间的政治风向。
谢亚龙该抓,和南杨落马一样,他的被批捕仍然只是又一个局部的胜利。然而,这不是做简单的加减法,局部的胜利的相加未必就趋近整体的胜利。只要行政力量那双不当干预的手依然在其中翻云覆雨,真正的公正就依然是一块看似明亮却无法穿透的玻璃天花板。
在一众涉案者中,谢亚龙很可能是最悲摧的一个。在这场扫赌风暴中,如果涉案者想要减清罪责,行贿的可以供出受贿的,受贿的可以供出授意的,从现在看来,谢亚龙已经处在足协这个组织架构的顶端,他就像一只绝望的苍蝇,在他的头顶上,赫然就是一块玻璃天花板。
体育总局强调,这是一次和公安部联合开展的扫赌反腐行动,既然如此,自然没有往自家门里扫垃圾的道理。昨天,新华社为谢亚龙落网适时配发的评论,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谢亚龙乃至整场扫赌风暴的结局。
这篇评论这样写道:“在这次整肃足坛的工作中,国家体育总局对出了问题的干部始终立足于教育和挽救。始终坚持打击极少数、教育挽救大多数的原则。”“个别项目、个别人自身出现的问题给中国体育抹了黑。”中高层领导基本已经全进去了,足球协会早已变成足囚协会,而这依然只是“被打击的极少数”和”个别人“,这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而更令人感到恐怖的是,“教育挽救”的大多数在哪里?如果违法是靠“教育”而不是法治就可以挽救的,何不如把监狱改建成经济适用房?这篇高屋建瓴的评论在一个最关键的时间节点厘清了公众的一大悬念:是的,没有更大的鱼了。鲸鱼不是鱼。
交代的口径总是在上峰最需要的时候收紧,而与之相映成趣的是,舆论的口径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放开。所以在谢亚龙上面的体制开始撇清的同时,是让大众转移视线的时候了。放眼中国体坛,还有比谢亚龙更正确、完美的吸引舆论仇恨和大众承载情感宣泄的工具吗?在行政干预无所不在的中国足坛,揭黑维基百科的功能,永远只能打到落水狗,却难以钓到真正的大鱼。
在由各种预设立场、有罪推定、情感宣泄乃至狗仔八卦交织而成的全民语言高潮中,真正根源的责任方却正以冠冕堂皇地全身而退。
迄今为止,中国扫赌仍然是一种被仪式化了的运动。对于涉案方,最杯具的不是让你交代,而是“不让你交代的别交代”;对于中国足球,最杯具的不是揭黑的内容太少,而是揭黑有用的时间太少,从客观作用来看,它更像是一种余兴节目,远非有效监督;对于中国球迷,最杯具的不是足协高官违法乱纪,而是在谢亚龙们进去之后,只能像***一样高喊“进啦进啦进啦进啦”,空自享受着情绪的宣泄和语言的狂欢,与此同时,问题的答案却依然远在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