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是冯小刚和青春的和解,刻骨铭心的回忆:谁的青春不芳华
谁的青春不芳华
冯小刚导演的作品《芳华》是他和自己的和解,是他和自己远去的青春的和解,是他在老之将至前对青春一次深切的率性的怀念,其实作为北京老炮儿,够范的话,应该酷酷来一句:去他妈的票房!
古人言:六十耳顺。
“小钢炮”冯小刚明年就六十了,不知北京老炮儿冯导是否准备好了耳顺,乃至心顺?
从电影《芳华》也许可以一叶知秋。
青春,曾经芳华
六十而耳顺
浮生君愚见:人往往最执念的是自己的青春,青春有多少纯真就有多少轻轻浅浅的梦回,青春有多少激情就有多少 中年酒后的喟叹唏嘘。
一个作家或导演,青春有多少遗憾就有多少重章叠唱的文学和电影,在青春失去的,在文字里补偿;在青春错过的,在光影中重逢。在青春迷茫的,在时光里释然或者消散。
那些如春花一样明丽,春夜一样静美的青春时光,那些我们真实记得或是被时光重构的明净的日子,会在某个秋日的午后,莫名其妙的,突然重现。我们早已忘却的人会嫣然一笑,坐在你的面前,她嘴唇上细细的茸毛,一根一根,来自很远的从前,在记忆恍惚的逆光中,是那样的清晰。
一个真正的导演,和每个人的一生一样,其实有两个必须拍的电影。
一个是《青春》,自己的青春,一个是《人生》,以自己的存在的价值推及人类的存在。
青春
有人说,其实导演拍的每一部片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故事重复或升华自己的第一部作品。
浮生君愚见:因为每个人的第一部电影就是《青春》,后来,不过是一次次想回到或者重构自己的青春。
青春犹如梦境,是伟大的电影。 它梦幻而又真实,命运做的随心所欲的剧本。自然而唯美的光影,简单而又玄妙的场景,细节纤毫毕现,来自记忆或时光交错,穿越的编排,使童年重现,使美好复活,相遇和幸福永不改变。
其风格或有着最清新的叙事,或者色彩诡异,形象扭曲,节奏飘忽的魔幻,一再解构现实生活,让人惊叹的自然,平实,平衡的黑色解构,不断重复的主题,故乡门前壮丽的大河,城边石墙里古老的皂角树。在壮丽的海湾,看美丽的晨星升起。荷叶田田的月夜,长辫子的背影是谁。童年温软,青春飞扬或者残酷坚硬。乃至平凡或是伟大,乃至生老病死,乃至主义或者宗教,乃至存在。
终有一天,早上醒来在镜子前,望着镜中自己皱巴巴的面孔,积满苍老的时间,我们知道不能重回青春,一切去而不返。当年龄老去,身体衰退,激情和欲望渐行渐远,我们必然思考:青春,如露亦如电。短暂,如此短暂的生命,我为什么存在?
芳华
推己及人,我们必然会追问人类的存在:
宇宙是一个永恒的残酷,万物在这里生长和衰荣,光年只是一个小小的迈步,在时光无尽的河流。人类已经诞生了多少个世纪,他还要存在多久?
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
地球,地球,我们蓝色的孤舟。
冯小刚导演的作品《芳华》是他和自己的和解,是他和自己远去的青春的和解,是他在老之将至前对青春一次深切的率性的怀念,其实作为北京老炮儿,够范的话,应该酷酷来一句:去他妈的票房!
芳华
从青春的冯裤子到小钢炮到老炮儿冯小刚,走过了漫长的日子。
皇城根下家国天下的抱负和胡同根里的痞气是北京爷们的两大底色,冯小刚导演曾用北京的俚语俗事来打造诙谐幽默,接地气的京味冯氏喜剧。
作品如《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玩没了》,《大腕》,《手机》,《非诚勿扰》,说的是人话,写的是人的日子,所以票房口碑都好。
喜剧往往用小人物的夸张和自嘲,来显示出主流的愚蠢和虚伪,神圣的虚假和空洞。冯氏喜剧最合适的主角葛优,他的蔫坏,小油滑,更显示出他的真诚,善良。冯小刚说:他可以一本正经地演一个非常不着调的人,说着不找四六的话,但是他的态度是,诚恳的。”
一句话:喜剧就是正话反说。冯小刚的喜剧以接地气的方式正话反说演绎了北京爷们的《活着》,人物的性格形象投射出六,七十年代北京爷们的青春。与姜文的霸气利落和赵宝刚的文艺抒情不同,冯小刚用了一种温和的混不吝,以谐见正,以笑说悲,如同《非诚勿扰》用中年人的恋爱来掠影那些令人刻骨铭心的青春无邪。
冯小刚导演快到耳顺的年龄了,与轻松诙谐的亲民喜剧渐行渐远,从《唐山大地震》到《1942》,《我不是潘金莲》,《老炮儿》,越来越关注“情怀”。从社会问题到历史大事件,冯小刚导演的作品越来越“严肃”,有用电影文以载道的意思。
在浮生君看来,冯小刚的喜剧和正剧其实和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让子弹飞》,赵宝刚的青春三部曲异曲同工,咏叹了一代北京爷们的刻骨铭心青春,和因为这样的青春形成的人生观和人生。
冯小刚说了:别人都向着市场,我是逆流而上。至于网上质疑冯小刚炒作,浮生君只能说:人在江湖,生不由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谁的青春不芳华?
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电影,谁不怀念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