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播了,不好吃也就罢了,又骗我买锅碗瓢盆!!!

2018-08-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2年,一部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在事先并未宣传的情况下播出,收视率却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电视剧,还引得众多吃货深

2012年,一部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在事先并未宣传的情况下播出,收视率却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电视剧,还引得众多吃货深夜“舔屏”。

从此,《舌尖》成为纪录片和美食两界的江湖传奇。2014年,《舌尖2》颇具争议,但还是成为当年爆款。但是,此后“舌尖”系列却一别三年。

和《舌尖1》不同,《舌尖3》的宣传力度非常强,不仅在电视上反复播出预告片,还在2017年年底,一款《舌尖上的中国》官方手游曝光,引得粉丝们竞相追捧。

随着先导片的曝光,有细心的网友还发现,配音已不是熟悉的李立宏老师,声音更像是潘粤明。还有网友高喊“还我旁白君!”这也成为了开播前的一大悬念——配音换人了?(后来证实老狼只是为先导片配音,正片还是)

然而,随着《舌尖1》和《舌尖2》的总导演陈晓卿离去,《舌尖3》还是那个味儿吗?

昨晚《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正式开始播出,第一集叫“器”,顾名思义,讲的是,和食物相关的器皿,包括——锅、刀、泡菜坛子、景德镇陶瓷等等。

石板、蒸笼、铁锅、菜刀、砧板、泡菜坛、陶具、瓷具,8种烧火做饭的器物,48分钟,走马灯拍完了。

啥都想说一嘴,想说全,想说我们中国人食器传承真他么博大精深,牛逼,但结果啥都没说透,没说好。感觉小学生流水账的作文。

商业广告植入太明显,那几个卖锅的,卖菜刀的,卖砧板的,瓷器的本身就是商家,网上就有售卖,让人不忍怀疑,节目组到底收了这些商家多少钱,这么卖力的为他们宣传商品,难道中国菜非得他们这几个商家的产品才能做出美味。

想想第一季里采蜂蜜要趁时节,挖菌子要趁时段,但那个石板咋的了就要大清早去挖?一挖挖一堆还在火塘旁边铺开了展示?蒸笼的篇幅憋屈得很,一个红指甲吸一个灌汤包特写,好,尼玛.....没了。

其实从“器”的角度切入饮食个人觉得不错,只是中餐的器太多,很明显导演想说,也有心说,但是都是虎头蛇尾,说的太浅,太散。灶的部分太重,中餐的刀具本就非常有故事可以谈,结果一笔带过,盛具的部分简直浅的不能再浅了。

下面请铁锅开始表演。还真是“演”,字幕都这样打的。梳着油头的厨师厨师服笔挺,不沾烟火,站在背景板前头,全程慢镜。首先咱要抡!把章丘铁锅抡个360度;然后咱再晃!看黄花鱼咋个都跑不出来是不;最后咱要兜!瞠目结舌的黄花鱼一个马步向前然后后空翻。

这叫舌尖上的中国?这叫星空购物频道卖锅表演,tb商品描述视频演示。

四川的兰师傅造作地等着镜头嚼了一口泡海椒,生硬地念:爱,是最好的调味。

陕西杜师傅的花打四门,瓢功表演,被背景念白陷害。配音刚说完颗粒不洒,锅里一把沙子就被杜师傅颠了出去,绝技传承人连最后正式炒菜都爽爽快快地颠出去一坨。

师傅们没毛病,锅应该导演和写本子的背。还有兰师傅站在楼顶泡菜坛子堆里荒烟蔓草那么好看的一幕,航拍成那个鸟样子。

本子写得也很傻。你们数过这集有多少个四字成语没?还动不动就荣耀与传奇的舞台四野八荒之义蕴含其中散发时光的幽香。

《舌尖》一二季为什么打动人?是家常,是人情,是故事。是说“我58啦,我要好好干”的做黄馍馍的大爷,是落日下伴着虾膏虾酱的郭奶奶,是和母亲学做泡菜的北京上班族姑娘,是被咸鸭蛋难倒的国际名厨,是自创一道新“妈妈菜”的李婆婆。

有人说,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单单纯纯将美食不好吗?小编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是流于表面,他不会触动人心,不会让观众产生共鸣,也没有什么过多的意义可言。外出求学,漂泊异乡,一日三餐,总会在不经意间记起家乡的美食,老妈老爸做的饭菜。这种让人颇有感触的人情味是需要融入情感的,也是很难得的。

牛逼的片子和文字其实都有一个共通点,是看过后的片刻能让人微微发怔,微微出神。第三季目前看来,火得尽然是一口锅。

单看第一集,舌尖的招牌已然要砸,豆瓣目前的评分也低于前两季。期待后续吧…一集评定,为时还早。第二集的预告已出,说的是《香》,预计菜肉就要上阵,来认真勾引我们了。如果好看的话,再加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