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浩田迟耀云 缙云老兵与迟浩田将军的战友情(图)

2017-09-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范子康仔细地整理迟浩田寄给他的信件.贺卡及照片.8月28日下午2时,烈日当空.在缙云县三溪乡范坑村新修的水泥公路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和妻子丁春燕忙碌着,两人抬着重约四五十公斤的石块,往公路上走.夫妻俩汗流浃背,却干得十分带劲.村干部说,他们这么卖力干活,不是为了自家,而是为村集体事业--新修一座凉亭.这位在乡里远近闻名,热心公益事业的老人,名叫范子康,今年66岁,是一位老兵,曾经是迟浩田的部下.1996年,范子康开始同迟浩田书信来往,10年来未间断.今年春节期间,迟浩田又如期给范子康寄来了贺

范子康仔细地整理迟浩田寄给他的信件、贺卡及照片。

8月28日下午2时,烈日当空。

在缙云县三溪乡范坑村新修的水泥公路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和妻子丁春燕忙碌着,两人抬着重约四五十公斤的石块,往公路上走。夫妻俩汗流浃背,却干得十分带劲。村干部说,他们这么卖力干活,不是为了自家,而是为村集体事业——新修一座凉亭。

这位在乡里远近闻名,热心公益事业的老人,名叫范子康,今年66岁,是一位老兵,曾经是迟浩田的部下。

1996年,范子康开始同迟浩田书信来往,10年来未间断。

今年春节期间,迟浩田又如期给范子康寄来了贺卡:

新年快乐,合家安康!

为民造福,再立新功!

                迟浩田

                2006年1月20日

尊敬的首长,您真是我当年的团政委吗

1996年6月,还在缙云县三溪乡当老师的范子康,课间翻阅一份报纸,突然被一条消息吸引住了。消息的内容是,国家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来浙江视察。“迟浩田,名字怎么这么熟悉?难道是他?”范子康兴奋地把消息读了一遍又一遍。

范子康的思绪回到了34年前。1962年,范子康从空军某师转入陆军某团,当时的团政委就叫迟浩田。“但是,时间过去了30多年,如今的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是不是我原来的团政委?”范子康心里没有底。

“给他写封信问问吧!”范子康当即提笔,把1962年至1965年,他在陆军某团当兵期间的主要经历一一写在信中,洋洋洒洒写了千余字。范子康清楚地记得,他在信中写道:“我最尊敬的首长,假如您真的是当年某团的政委,那我们1962年曾经在浙江平阳沿海前线备战时,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患难相依。如果您不是我的团政委,那就恕我冒昧,请原谅和理解我这个老兵寻找老首长的心情。”

买来信封和邮票后,范子康在信封上写上“北京,中央军委迟浩田首长收”几个大字,投入了邮箱。

虽然寄出了信,但范子康对是否回信不抱很大希望,“毕竟人家是国家重要领导,工作多繁忙啊。”很快,他又过上了按部就班的教书生活。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回家做家务,星期六还要帮助妻子打理一亩多田地的庄稼。

时间很快过去了半个月,范子康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快件信。

范子康用颤抖双手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信,信是这样写的:

范子康同志:

您好。收到您六月二十五日的来信,很高兴。您作为某团复员还乡的老战士,念念不忘老部队,念念不忘我这个老兵,往事记忆犹新,语言热情洋溢,阅后为之一振。我知缙云有很多老同志、老战友,请您转达我对他们的亲切问候。希望您和同志们在新的岗位上,为科技兴国、振兴故乡再立新功!

祝您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此致

敬礼!

迟浩田

              一九九六年七月四日

“他真的是我的团政委!没想到他这么快就给我回信了!”读完信后,范子康激动地像个孩子一样,从凳子上跳了起来。

请战上前线,遇上好政委

范子康最初参军的部队,是空军某师,并不是迟浩田的部下。

1959年,时年19岁的范子康从缙云参军,来到空军某师警卫连服役。在部队,他刻苦训练,各个科目均达到优秀水平。当时,部队里的“文化人”格外少,有初中文化的他居然被选为连队的文化教员,负责连队教授战士文化知识,还兼有出黑板报等宣传工作。

1962年,陆军某军由于人员紧缺,需从其他各军抽调精干力量充实部队,开赴东南沿海前线,防御国民党部队的最后反扑。当范子康得知这一消息时,立即写了一份要求调往该军上前线的报告,交到了连长手里。但是,连长和连指导员说什么也不肯放他这个“人才”走。范子康磨破了嘴皮也没有用,可急坏了他。

“当兵男儿不上前线,怎么对得住这身绿军装,怎么对得住国家对我的培养?”铁了心要上前线的范子康,于是采用了一个“冒险之举”,直接给师里一位姓杨的副政委写报告,表达自己一心上前线的请求。这位杨副政委看了他的报告后,就对连长和连指导员说,一个战士要求上前线,他是个好战士,就不要拦他了,让他走吧!

1962年6月,范子康终于如愿以偿,就这样调入陆军某团,开赴浙江东南沿海。上了前线,与不上前线就是不一样。当时,部队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可以用戒备森严来形容,战士枪支弹药24小时不离身,晚上睡觉不准脱鞋。

当时的团政委正是迟浩田。迟浩田非常关心战士们,而且同战士们一起蹲在战壕里,手把手地教战士们作战技术。迟浩田的作战技术非常好,范子康清楚地记得,他就亲手教过范子康投弹、射击还有刺杀。团政委的亲自指导,让范子康和战士们备受鼓舞,在训练中格外刻苦。

大练兵时期,平时训练也很严。有一次进行急行军演练,部队穿过整个湖州,一天一夜不间断地行走了150多公里。一个营的人,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的战士只有18人,范子康是其中之一。部队到达目的地后,很多战士的脚上都起了水泡。范子康脱了鞋,数了数水泡,一共有17个之多。当晚,迟浩田亲自到战士们的帐篷,慰问每一位战士。他说:“你们辛苦了,把水泡挑掉,用热水洗洗,好好休息!”

既实现了上前线的梦想,又遇上了好政委,范子康在训练中十分刻苦。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凝聚成闪光的奖杯。1963年,也就是他到团里第二年,范子康的投弹成绩就达到了78米,在部队投弹竞赛中取得佳绩,获得了“投弹能手”称号。1964年,在部队组织的射击比赛中,他又获得了好成绩,被部队政治处授予为数不多的“特等射手”称号。

1965年,范子康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家乡缙云县三溪乡范坑村。半年后,乡里邀请他去当教师。直到2000年退休,他在乡里的小学、中学当了35年的教师。

10年书信不断,首长与老兵情深意浓

自1996年与迟浩田通第一封书信后,至今10年间,范子康与迟浩田的联系一直未中断。范子康每年向迟浩田汇报家乡的变化,讲述自己的生活近况,而迟浩田在每年春节到来前,一定会给范子康寄来精美的贺卡。让我们感到意外和惊奇的是,迟浩田经常随信给范子康寄来他近期的生活及工作照片,并在照片后面注明拍摄来历和时间。

“每每看到迟浩田的照片,就如同又与他见了面一样。”范子康说,“虽然迟浩田现在远在北京,但我感觉到好像自己还在他的部队里,他还是我可亲可敬的团政委。”

在迟浩田寄给范子康的照片中,既有他出访期间与外国元首的合影,也有部队新换装后他身着军装的照片,还有他在军事演习中检阅部队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一架飞机翱翔蓝天的情景,这是迟浩田出访西欧时,自己亲手拍下外国飞机升空的照片。今年春节,迟浩田又给范子康寄来了他的照片,这是一张端坐在椅子上的生活照片。看到照片上的迟老已经是满头银发,范子康动情地说,首长老了啊!

范子康生活在缙云山区农村,有时候逢年过节就给迟浩田寄一点土特产。这却得到了老首长的批评。2000年3月份,范子康给迟浩田寄去了一点缙云的茶叶和毛栗,当迟浩田收到这些东西后,迅速来信了。迟浩田在给范子康的信中写到:

下部队调研和出席国际、国防会议活动近两个月,回京后先后收到您寄来的毛栗和茶叶,未及回音,请谅。

您收入微薄,勤俭持家,热心办校,为教育事业操劳,还挂念和关照着我这个年过古稀的老兵,实在令我感动。特别是您一再破费,真是不好意思。这些东西在北京都能买到,以后千万别给我们寄了。

10年来,范子康与迟浩田通信有数十封之多,而迟浩田给他回的每一封信、每一张照片,范子康均进行了塑封,仔细地保存着。他把这些信件同他在部队获得的“特等射手”喜报,还有“投弹能手”纪念手榴弹放在一起。他说:“这是我最心爱的东西,最珍贵的宝贝。”

迟政委的激励,老兵为家乡修路造桥

通读迟浩田写给范子康的每一封来信,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他每一次称呼范子康均用了“您”字。一个老首长,十年如一日的称部下以尊称,怎不让人感动。其次,迟浩田给范子康写的每封信中,均有诸如“多做贡献、再立新功、与时俱进”等激励的话语。这也是范子康最受鼓舞的话语。

“当年我在他部队里服役时,迟政委对每一位战士要求都非常严格。如今,他还是对我这个老兵寄予厚望,我必须始终把迟老的话牢牢记在心中。”范子康说。尤其是自1999年他从教育岗位上退休后,就更加努力地实践着迟政委的教导,一心扑在了村里的公益事业上。

今年7月13日,范坑村康庄工程长0.762公里的水泥公路终于完工,通过了交通部门的验收。那一刻,范子康的眼里流下了热泪。这条路凝聚了他太多的心血。为了筹集修路的资金,他四处奔走,多方集资,捐出了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为了早日修好这条水泥路,他白天连着晚上泡在工地上干活;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寸步不离施工人员,几次要求工程返工,差点被工人打骂。

工程在去年7月开工,雨季期间,暴雨经常光临。为了不让洪水冲毁路基,天降再大的暴雨,范子康都要披上雨衣,戴着草帽去开挖、清理路旁的排水沟,雨水和汗水湿透了他全身,他却全然不顾。

路基要压实、压牢,水泥路面质量才过硬。每天,范子康从早上8时开始,跟随压路机蹲在工地上,直到晚上9时,才肯放压路机收工回家。

水泥路面铺好之初,要进行保养,而0.762公里长的路面,只有不足百米长的草甸。烈日当头,范子康和妻子拉着板车,从小溪里一车一车地拉水浇。范子康在前面拉,妻子在后面推,一天上百次往返于小溪和山上,两人磨破了双手和肩膀,但水泥路面的水分从未缺少过。

范子康的生活并不宽裕。如今,老两口仍住在两间旧瓦房中。儿子和女儿一个大学刚毕业,另一个还在读大学。他的妻子丁春燕说:“没有钱盖房子,连孩子读大学的钱都还要找亲戚借。”为了村里集体的事,如今他家的1亩多田也没来得及种,几近荒芜。

“我不图回报、不图名,就图迟政委送给我的两句话,那鞠是‘为民造福,再立新功’!”范子康激动地说。

“村里的集体事业,我计划做四件大事,如今已经完成了三件,还剩一件我现在正在做。”范子康说的“四件大事”,指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为村里修的第一座桥以及1992年为村里修的第二座桥,1993年开通到村里的简易公路,今年完工的康庄工程。

剩下的一件大事就是要新建一座凉亭,既作为村民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他要把为村里修建公路捐过款,做了义务工,还有供过饭的所有人的名单刻在石碑上。“他们为村里的集体事业付出了那么多,我们要把这些永久地记下来,作为给他们的一个交待和回报。”范子康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充满了感激的表情。

“村里的自来水还没有通,下一步我还要争取为村民解决这个问题。”看来范子康做“四件大事”的计划要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