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黑帮电影陈松勇 赵晓辉:浅谈台湾电影的黑道情结与青春记忆
这类影片表现了空虚惶惑的生存状态,隐含了青春为黑道所裹挟的忧思。
2010年春节贺岁档期间,由钮承泽执导的电影《艋舺》在台湾大热。除了创下颇为可观的票房业绩,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导演钮承泽对此片的定位是“以黑道为背景的青春动作片”,该片的成功之处在于,主创人员在青春与黑帮题材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这也是其获得票房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黑帮外衣下的青春故事
《艋舺》是一部融入了群殴、暴力、血腥等黑帮元素的青春电影,影片甚至具备任何商业化的偶像剧元素,清俊养眼的各色型男,血脉贲张的兄弟义气,身不由己的黑道生涯,暧昧青涩的情感戏码。该片像一个漫长而凄凉的青春梦魇,曾经歃血为盟的兄弟之情,转瞬之间风流云散,从梦中醒来,我们只看到冰冷街道上如樱花般凄凉谢幕的斑斑血迹。
我们不妨套用下片中的一句台词:你以为你看的是黑道,你看的其实是友情,是义气。在其生猛喋血的黑帮外衣之下,讲述的是一个华丽绚烂又令人唏嘘感伤的青春故事。
在《艋舺》之前,钮承泽的电影似乎与血腥的暴力趣味相去甚远。2007年他执导了第一部电影《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讲述的是主角豆子某天与友人聚会,谈论起目前的台湾政局乱象,于是计划去拔立委的假发,开车冲撞总统府,并打算将此过程拍成纪录片。
他雄心壮志地开始筹拍,孰料恶梦纷至沓来而来,面临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危机。本片以伪纪录片的方式,真实呈现了生命中诸多情非得以的挣扎,加之对台湾当代社会诸多社会政治怪现状的幽默嘲讽,给人坦诚真实之感,颇值得一看。
当然,细心的观众会注意到,在这部文艺气质浓郁的电影中有一个竹联帮老大赫然出场,豆导本人也声称混过黑道,在其演艺生涯中更是数度出演黑道中人,这渊源已久的黑道情结与文艺气质算是在《艋舺》中得到了双重释放。
青春年代的江湖梦
也许在血气方刚,极易冲动的青春年代,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梦。这也是血腥残酷的黑帮元素能够和细腻唯美的青春文艺片产生交集的重要原因。导演杨德昌曾经说过: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近年来,青春片在台湾大受欢迎,代表了台湾影坛主流发展趋势,成为台湾影坛近年来颇值得关注的现象。
《艋舺》的监制李烈云:“一直以来,年轻人题材的影片在当地都很受欢迎。”她还说,观众喜欢这类电影,因为能较容易地感知这些角色以及他们的故事。
可以说,在《艋舺》这种融入了黑帮元素的青春片上映之前,已经有很多口碑不俗的青春片为此打下了良好的观众基础。08年由魏德圣导演的青春文艺片《海角七号》,以超4.5亿新台币的票房业绩跻身于台湾电影票房史上最卖座电影的前三名,许多影评人认为此片奏响了台湾电影的回暖之声。
影片充满了诗意的细节之美,盛夏的海滩,优美的音乐,缠绵的情书,清丽俊朗的男女主角。《艋舺》虽然以黑帮纷争为叙述框架,但其细节之唯美感人,完全不亚于这类纯粹的青春文艺片。
同样在08年,《九降风》也赢得了不俗的口碑。林书宇的《九降风》讲述的是九个高中生的青春故事。新竹台地,九月狂风大作,数月不息,俗称九降风。我们看到,一缕清风在影片中吹拂始终,它掠过缱绻的窗帘、校服,拂动相遇的眼神,少年的短发……似乎暗示了青春时代无端的迷惘与躁动。
影片虽未直接涉及黑帮,但我们看到,校园也可以是一个围墙之内的小“江湖”,里面有各色人等的矛盾与纷争,其中不乏旺盛的荷尔蒙所催发的暴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纠结与隐痛。
某种意义上看,《艋舺》很像是一部黑道版的《九降风》,其内核仍是一曲青春的挽歌。往前追溯,从《蓝色大门》《盛夏光年》《不能说的秘密》《练习曲》,这些青春的影像,摹写了成长中那些重要的关捩点,或如新生般美丽,或如彗星般陨落,这类电影带给我们的感动与痛惜,与黑道青春片乃是一致。
这一切都如普希金所云“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必将成为亲切的怀恋”。也许人类真正的伤感来源于时间的不可逆转性,而有关青春的影像不失为一种克服时光流逝带来的孤独恐惧的纪念方式。
台湾电影的黑帮情结
《艋舺》的成功,再次唤起了观众的黑帮电影情结。回顾影坛,黑帮题材一直炙手可热,如吴宇森的英雄系列、杜琪峰的黑社会系列、刘伟强的古惑仔系列,都拥有广大拥趸。曾志伟说《艋舺》令他联想到了吴宇森的《英雄本色》。这部名震江湖的香港黑帮电影,片中凌空飞舞的子弹、刀光、哭泣与喊叫,弥散的香烟,如罂粟般的纹身,春梦秋云般的聚散、怨怼与杀戮,连同小马哥的双枪、墨镜、风衣与牙签,都成了我们萦绕不去的青春记忆。
《艋舺》也引发了我们追溯台湾黑帮影史的兴趣。1979年,欧阳俊执导《错误的第一步》,该片取材于真实案例,以台客马沙的自述展开剧情,影片着力渲染了马沙好勇斗狠的亡命生涯,但碍于新闻局尺度,最后以浪子回头的剧情作为结尾,上映后引起轰动。
1987年后,黑道题材解禁。1988年,导演蔡扬名根据黑帮老大吴进成的真实经历拍成电影《大头仔》,万梓良因主演此片获金马影帝殊荣。片中几个江湖味十足的演员,如陈松勇、陈震雷、蔡岳勋、吴俊霖很长时间里都活跃于演艺圈。
1989年侯孝贤导演的深具史诗风格的著名电影《悲情城市》,该片以台湾“二·二八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兄弟四人的遭际,成功地将身世之感、家族兴衰与历史隐痛交融在一起,其中不乏黑道厮混,流血仇杀的情节,颇能震撼人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还出现了很多“涉黑”题材的青春片,如陈国富《国中女生》、《只要为你活一天》,徐小明《少年吔,安啦》、陈以文《果酱》等。最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杨德昌执导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该片根据其校友茅武的真实事件改编,围绕“小公园帮”与“眷村帮”的矛盾纷争,将台湾上世纪60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少年的懵懂情愫,时代的灰暗绝望,统摄在一种沉缓而富有张力的叙述格局中展开,最后随着小四刺死小明,我们突然意识到这是一次残酷青春的祭礼,而小四不过是被时代暴力推向极端的牺牲品。
世纪之交以来,台湾“涉黑”题材的电影有增无减。如张作骥执导的《黑暗之光》《美丽时光》《蝴蝶》,尹祺《黑狗来了》、潘志远《指尖的重量》等,这类影片都表现了一种空虚惶惑的生存状态,隐含了青春为黑道所裹挟的忧思。这些影片,质有高下,或宣传欠佳,或票房黯淡,都没有引起太大反响,直到《艋舺》的出现让我们眼前一亮,此片应当是近年来台湾电影复苏的呼声中的又一记响亮音符。
电影内外的黑帮世界
电影《艋舺》以不无怀旧的镜头语言摹写出一幅台湾上世纪80年代的“浮世绘”。故事集中展现了艋舺的两个角头——庙口与后壁厝之间的帮派纷争,一群年轻人最终成为利益之争的牺牲品。现实中的台湾黑道比电影里的表现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相关资料,现实中的台湾黑道人数难以计数,大小帮派林林总总,其中较有名的有竹联帮、四海帮与天道盟等。这些帮派主要分为大陆移民而来的外省帮和土生土长的本省帮,他们之间时常发生利益与地盘纷争。这种社会现象,在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和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都有深入而艺术化的揭示。
随着时代发展,台湾黑帮活动更为隐秘,很多组织都开始向其他社会阶层如政界、影坛渗透。近日即有报道宣称,歌星周杰伦2007年曾露脸竹联帮龙头老大陈启礼的葬礼,更与“黑道公子”陈楚河是好友关系。据传谐星许不了成名后曾被黑道逼迫拍戏,林青霞也曾在专栏中写到当年被台湾黑帮胁迫拍片的情形。
至于台湾的黑金政治,更是人尽皆知。1997年麦当雄执导的电影《黑金》曾对台湾的黑帮政治有所反映。现实世界永远比影像世界更残酷也更真实,这类黑帮电影也是真实社会状况的反映。
当然,一个创作者如果能从他所熟悉的,哪怕是具有暗黑色彩的现实中汲取创作灵感,真诚而艺术地表现丰富多元的人世百态,这样的努力,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