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出血性中风? 辩证分型及治疗注意事项
出血性中风一般是指因脑出血(脑溢血)所引起的昏迷和瘫痪,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伞压患者,以男性为多。常发生于 出血性中风病人清醒活动时,可能有情绪激动及使劲用力等导致血压突然升高的诱因。
出血性中风辩证分型和治疗注意事项
出血性中风的辨证分型
1.急性期
(1)闭证阳闭:肝阳暴张,阳升风动。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双手握固,肢体强痉,半身不遂,大小便闭,面赤身热,喉中痰鸣,躁动不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大。
证候分析: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上逆,夹痰火上蒙清窍,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风火痰热内闭经络,故见面赤身热,口噤不开,喉中疾鸣,躁动不安,双手握固,肢体强痉,便闻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大,均为痰热郁闭之象。
阴闭:痰浊阻络,蒙闭清窍。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黯,苔白腻,脉沉滑缓。
证候分析:痰温偏盛,风夹痰湿上蒙清窍,内闭经络,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症;痰湿属阴,故静卧不烦;痰湿阻滞阳气,不得温煦,故四肢不温,面白唇黯,香黯;苔白腻,脉沉滑缓等均为痰湿内盛之象。
(2)脱证:元真失守,阳虚气脱。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由闭证转为脱证者。证见昏迷不醒,面色苍白,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多汗不止,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阳浮于上,阴竭于下,有阴阳离决之势,正气虚脱,心神颓败,由于阴阳气血虚极所致;或继发于闭证者测因风火上腾,痰热灼炼真阴,元气大伤而致脱;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昏迷不醒,目合口开,鼻鼾,手撒,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脏败绝的危症;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脉细弱而微等均是阴精欲绝,阳气暴脱之征。
2.恢复期
(1)气虚血瘀症状: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神疲乏力,面色黯淡无华。舌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无力。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离经之血则为瘀血;病后正气大虚,气虚则血行无力而瘀滞,血瘀则经脉不通,脉络痹阻,并瘀阻清窍,故见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气虚不能运行,推动无力,血不上荣,故面色黯淡无华;舌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无力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2)肝肾亏虚症状:肢体偏枯不用,麻木不仁,口眼歪斜,音暗失语,喉中痰鸣,或神识痴呆,头痛头晕。舌红少苦,脉细弦。
证候分析:肝肾阴亏,精血耗伤,经脉失其濡养,故肢体偏枯,麻木不仁,口眼歪斜;肾精不能上荣咽喉,则音暗失语;湿痰中阻,故见喉中痰鸣,神识痴呆;肝阳上亢则头痛头晕;舌红少苦,脉弦细均为肝肾阴亏之象。
出血性中风治疗注意事项
诊断要及时:脑出血与其他类型卒中的表现不同,本病多见于50~60岁的中老年人,常在情绪激动时发生,突然起病,有剧烈头痛、呕吐,吐出咖啡色液体,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结合CT、磁共振检查,可作出及时诊断。
治疗须得法:急性期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抢救生命,防止出血加重。所以,要保持病人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搬动,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勤吸痰,必要时作气道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术。严密观察血压、心率,保持血压稳定,急性期不可降压过低,收缩压控制在150~160毫米汞柱为妥。
不要滥用止血药。多年来,许多基层医院几乎常规使用安络血、氨基己酸、止血环酸等止血药治疗出血性卒中。由于脑出血是血管破裂所致,而非凝血机制有障碍,故使用这类止血药并无实际意义。
急诊开颅手术。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用于某些经选择的病例,效果很好。如患者年龄过大、病情迅速恶化及有严重的其他系统并发症,不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