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华无锡 黄玉华:丹心无悔写春秋
1990年,当原本是教师的黄玉华进入志苑时,也许他根本就没想到自己会在这个如此寂寞如此清苦的行业里与故纸堆摸爬滚打十多年,甚至有可能终其一生,为此,他还差点双目失明。
但是,他一点也不后悔。
3月30日, 如今已成为万州区史志办助理调研员、总编室主任、《万州志》执行副总编辑的黄玉华,面对记者的疑问,用两句诗表露自己的心迹:板凳不坐十年冷,哪得良志翰墨香?
是啊,如果不是对修志工作的痴迷与坚守,如果没有一种对事业的坚定和执著,黄玉华还能够在这个寂寞清苦的行业里默默耕耘到现在吗?
然而,人生没有假设。
黄玉华近照
远离名利场,耐住寂寞与清贫,为了守住一份承诺,黄玉华矢志不渝修志事业。
板凳不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这是每个刚刚跨进万州区史志办大门的新"史官",都会从同事和前辈那里领到的一句话。这句话,既像是一种期望,也像是一种提醒。而对某些人来说,更像是一种宿命,需要用一生来慢慢体会。
1990年,黄玉华刚进入巫溪县志办,参与编纂《巫溪县志》时,就有人告诉他说:小黄,你要知道,我们编的可是"四苦全书"啊。
什么?"四库全书"?黄玉华一下没能反应过来。人家解释说,是"四苦"不是"四库",取其谐音而已,所谓"四苦",即"辛苦、艰苦、清苦、痛苦",修地方志可是一项吃苦的差事啊。
很快,黄玉华便体会到了"四苦"的真正含义。但黄玉华一点也不在乎,自幼爱好文史的他倒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所以再苦再累也乐得承受,便一头扑入志坛,很快就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1994年,因为在参与编纂《巫溪县志》工作中的出色表现,黄玉华被选调至万县市地志办,参与编纂《万县市志》。
对于黄玉华而言,参与编纂《万县市志》,无疑是一个更大的舞台更大的空间。因此,从调入万县市地志办起,他就全身心投入到修志工作中,他觉得自己惟有努力工作,才对得起组织和领导对他的信任,也才对得起自己所钟爱的这项事业。
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时,传来万州行政体制调整的消息。行政体制的调整,不仅关乎每个人的命运前程,而且对正在编纂中的《万县市志》,无疑是致命的一击。万县市没有了,《万县市志》还能修下去吗?
黄玉华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个调离出去,而且都在新的单位表现不错,他有些坐不住了。的确,修志工作既繁冗艰巨,也寂寞清贫,再辛苦再努力,也很难有掌声和鲜花,有的只是默默的奉献,而且,修志工作跟经济、市场没有直接联系,即使工作做得再好,也没有经济效益。
黄玉华的爱人早已下岗,女儿正在上大学,他自己又因眼睛不好经常看病吃药,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困窘。很多亲戚朋友都劝他:你的文字功夫那么好,为什么不想法换个待遇好点的、更有发展前途的单位?
这时正好有个单位愿意调他过去工作,这可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部门呀,黄玉华很有些心动。然而,一位他十分尊敬的老领导的临终嘱托,让他彻底放弃了调离志办的念头。
1999年底,黄玉华和几个同事一起到医院看望他们的老领导、史志办的老主任周帆。虽然退休多年,也深受病魔折磨,但周帆仍念念不忘修志工作,他紧紧地拉着黄玉华的手说:我惟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把《万县市志》编出来,这个心愿只有你们去完成了。
看着被病魔折磨得十分消瘦的老领导,黄玉华非常感动,使劲的点点头,哽咽着说:我将尽最大努力,把这部志书编出来!。
这可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啊!那一刻,黄玉华感到身上似有千钧之重。
从此,守住承诺就成了黄玉华矢志不渝修志事业的动力和压力,他知道,惟有全心投入,才对得起老领导的临终嘱托啊。
黄玉华最大的梦想,就是要编修一部《万州志》。为了这个梦想,他时时告诫自己: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黄玉华怎么也没想到,要完成老领导未了的心愿,要实现自己的梦想竟是这样艰难。
修志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然而,行政体制的频繁调整,使这一工作迟迟无法启动。虽然几任志办领导都曾努力尝试启动这一工作,但最终由于各种因素,不了了之。
《万州志》的编纂工作似乎变得遥遥无期。
黄玉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修志人员,但对修志事业的执著和钟爱,对老领导临终嘱托的承诺,使他不敢有丝毫的灰心和气馁,他在心里一遍遍告诉自己: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一定要把《万州志》编纂出来。
黄玉华在耐心而又有准备地等待着机会。他知道,要编纂《万州志》,就必须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因为按照修志原则,不越境而书。万州由地市到移民开发区再到区,体制的频繁变化和建制的不断缩小,在全国都极为罕见。《万州志》对万州原管辖区域的东西还记不记述?又怎样记述?这些问题都必须在编纂《万州志》前得到解决。
因此,他系统研读了许多方志专家的论文专著,并多次到外地学习取经,逐步形成了《万州志》编纂的总体思路和编辑大纲。
机会终于来了。2004年初,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调整,区长吴政隆任主任,正式全面启动了《万州志》的编纂工作。黄玉华被任命为《万州志》执行副总编辑。
黄玉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由于人手严重不足,他一个人要承担原本五六个人的工作任务,因此,他总是上班最早,下班最迟,一般早上七点就来到办公室,经常是深夜12时还在办公室,一度还拿了毯子在办公室睡觉。由于办公大楼下班后要锁大门,黄玉华不得不向守门师傅要求专门配了一把大门钥匙。
长此以往,妻子就对他有了意见:你不顾家可以,但得顾惜自己的身体啊。黄玉华很感谢妻子对他的关心和理解,他在心里说,自己又何尝不想多在家里休息呢?可时间不够用呀,于是,他赔着笑脸说:是的是的,以后注意。然而,说归说,做归做,黄玉华仍是早出晚归,妻子见拿他没法,也只好作罢。
然而,妻子最终还是没能忍受住。有一次,黄玉华的岳父因伤住院治疗,需要护理。当时,部门分志编纂工作全面铺开,黄玉华白天要到各部门进行指导,晚上则要在办公室审定分志文稿,忙得不可开交。妻子多次让他到医院看望陪护,可他每次在医院都呆不了多久,有机会就溜回办公室。几次下来,妻子再也忍受不了,和他吵了起来:你既不是领导,又没多拿一分钱,干吗这样拼命?你到底还管不管这个家?
看着妻子气愤的样子,黄玉华很是内疚,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觉得自己确实对不起妻子,对不起这个家。可他实在没有办法,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放弃自己所钟爱的修志事业,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早已把《万州志》当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他在电脑屏保里写着:永不放弃!
每个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要经历一番磨难和考验,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定律。黄玉华也未能例外。
黄玉华视力极差,两只眼睛,一只近视1000度,一只900度。但搞编纂工作,需要审订大量文稿,这对他的眼睛健康形成了极大挑战。然而他仍以只争朝夕的态度坚持工作。
超负荷工作让黄玉华的眼睛健康状况雪上加霜。
2004年"十一"黄金周,正是一家人团聚游玩的好时机,可黄玉华却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专心致志地审订市检察院二分院的分志稿。
当时,他在区委党校学习,不允许请假,而二分院又催得紧,他只好偷偷地利用课余时间溜回单位。国庆长假,正好给了他时间。然而,七天下来,稿子倒是审完了,可他却感到眼睛有些不对劲:肿胀、干涩。他没当回事,以为只是疲劳的原因。
妻子劝他到医院检查一下,他说:没事儿,等我把手头的事忙完了就去。这样一直拖到10月28日,他感到自己的眼睛里有飘浮物,接着,又"看"到了一个红球。这个红球不断扩大,慢慢地盖满了他的整个眼球。他陷入了黑暗。
家属知道后,立即将他送到万州区人民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视网膜脱落。医生对他说,必须立即上重庆做手术,否则眼睛就永远失明了。在重医附一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急手术,再经过十多天的住院治疗,他的眼睛总算保住了。医生说,好险,要是晚来几天就麻烦了,并一再嘱咐他要休息好,否则随时都有失明的可能。
但眼睛的危险并没有让黄玉华停下,相反倒促使他加大加快了工作力度和进度。回到万州才一个多星期,黄玉华就戴着特制的小孔眼镜上班了。史志办主任段太佑几次强迫他回家休息,但都没有奏效。段主任没法,只好强制要求他每天只能看两个小时的文稿。但事后段主任发现,黄玉华并没有怎么执行他的"命令"。
今年2月15日晚,黄玉华还在办公室里加班。一位同事忽然指着他说:你的右眼怎么在流血啊?在同事的催促下,他只得回家休息,用纱布将眼睛简单包扎起来。第二天一大早,又继续到办公室上班,同事们看到他的纱布下面还有血冒出来,赶紧向领导汇报。领导和同事们立即将他"绑架"上一辆汽车,送到重庆。幸好,吉人天相,这次没有出大的问题。
回来后,黄玉华又一头扑进了故纸堆。他说:既然我的眼睛有问题,我就得抢在它坏之前赶紧把《万州志》编出来,时间很紧迫啊。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凭着共产党员一颗火热的心,黄玉华用他对修志事业十多年的坚守和全身心的付出,向人们证明和诠释了什么叫做执著。
这便是黄玉华的修志人生。
三峡都市报记者 谭昌明 高 君 通讯员 袁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