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恭绰叶公超 《基本汉字看图识字》(陈公哲著 叶恭绰序
私家藏书品较好,小32开,年代久远封皮显旧,封面左下小缺,书脊磨损,书口写有书名作者,见图。 内页有黄斑,前空白页有题记,此外无字迹、划线、印章。 ----------- 作者简介: 陈公哲(1893~1961),祖籍中山南朗镇茶园。
陈公哲不仅是武术技击家,还集考古学家、摄影家、书法家、发明家于一身,文武双全,多才多艺,堪称一代奇人。 陈公哲的父亲陈陛堂是上海五金业巨子、“粤瑞祥”五金商号老板。
因为家庭富有且重视教育,陈公哲得以就读上海教会办的守真学堂,毕业后又考入复旦大学继续学习。因父亲年事已高且有病,陈公哲不得不中途辍学,接过经营“粤瑞祥”的重担。
在打理商号的过程中,他仍然热衷于读书,延请名师补习各学科知识,文史经典、自然科学无不涉猎。因老师众多,陈将书室命名为“百师垒”。其老师中,最著名的是国学大师章太炎。
陈公哲从章太炎那里,得到的不仅是扎实的国学根基,还有书法的精髓,为后来成为书法艺术家打下坚实的基础。1913年,陈公哲成为上海留美预备学校的英文教授,年仅20岁。 一、精武会创始人 陈公哲留给后人的记忆主要是对精武会的贡献。
说到精武会,大多数人们的记忆是在比武中打败外国大力士的霍元甲,其实精武会真正的创办人是陈公哲。
1909年春,西洋力士奥皮音在上海北四川路亚波罗影戏院中,一连数日炫耀肌肉,作健美表演,言语中带轻蔑口吻表露愿与华人角力。
翌日,消息见诸报端,沪人哗然。其时,陈公哲与同盟会会员陈其美、农劲荪等人气愤之余开会商讨,决定请个高人煞煞洋人威风。有人提议,河北虎头庄有一霍元甲,生得虎背熊腰,能轻松挑起500斤柴,曾一个人打得十几个无赖跪地求饶,还吓跑过俄国大力士,颇有武名。
这样,霍元甲便应邀从河北来沪与奥皮音比武。当时陈公哲在留美预科学校任外语教授,精通英语及南北方言,且对武术十分喜爱,便充作临时翻译、从事沟通和联络组织等工作,与霍元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讨论比武方法时,奥皮音坚持用西洋规矩,手带皮套,只击腹围上部,不许踢,霍元甲则要求手足并用。最后双方同意摔跤决胜负,约好在张氏莼味园比赛。
结果那天奥皮音逃得无影无踪,发起人失望之余,提议众宾可以登台比武,由刘振声和霍元甲接招,霍元甲与海门张姓拳师的比武中,只一个回合,便将张放倒,台下喝彩声雷动,尔后再无登台攻擂者。
后有日本武士向霍挑战,霍元甲与柔道会教师较量时,将日本人推入天阶,使其右手骨折。霍元甲由此名震沪上。 此后,霍元甲与徒弟刘振声在上海教授武术为业,并创办了精武体操学校,陈公哲也是这间学校的学生。
1909年9月,霍元甲不幸去世,学生星散,学校濒临倒闭。陈公哲与卢炜昌(香山人)、姚蟾伯(江苏吴县人)商议,结束精武体操学校,以刘振声为号召,另立精武体育会,意在发扬民族精神、强健民族体魄、抵御外侮、扶危济世。
1910年3月3日,由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投资的中国精武体操会成立。该会熔各派武术于一炉,聘任刘振声以及各派名家为教员,首任会长为农劲荪。
陈公哲亲手制订了精武式(即精武会员行为规范)和精武会训。 1914年,陈公哲拿出其位于倍开尔路73号的地产4亩,集资建筑房屋,作为精武会所,于1916年3月4日迁入,同时改中国精武体操会为上海精武体育会。
陈公哲家业尚属富殷,但他一心专注于精武会事业,不断地捐资散财,以致于家道逐渐败落。时人有句云:“精武发达,公哲破产”。
1919年,精武体育会在上海举行成立10周年纪念活动时,孙中山先生亲自题赠“尚武精神”四字匾额,并担任该会的名誉会长,还为该会特刊《精武本纪》撰写了序言。
在陈公哲等人的努力下,精武会发展迅速。至1920年,该会会员发展至1100余人,从上海到广州、港澳乃至东南亚等地都建起了分会。是年7月3日,应国外华侨人士的邀请,陈公哲、黎惠生、罗啸敖、陈士超、叶书田等5名上海精武会骨干成员,前往香港、越南、新加坡、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宣传精武体育会的武术事业并协助建会,在精武历史上被称为“五使下南洋”。
每到一地,陈公哲必表演或教授谭腿。此后,上述国家和地区以及后来的暹罗(泰国)、澳门、美国、加拿大等地相继建立分会。最高峰时,国内外分会达42个,会员逾40万人。 1921年,陈公哲又将倍开尔路75号的四层自有房屋献给精武体育会,作为刚成立的联系外省市和国外精武体育会工作的“中央精武”办事处。
1921年出版的《精武内传》称:“吾会自创立至今,会中最得力者仅数人耳。
”其中“坚毅如炜昌,勇猛如公哲,聚合如蟾伯,聚合于一炉,以铸就此宏大之事业”,故此三人被大家尊称为“精武三公”。后来,由于精武的资金严重受损和环境的变化,陈公哲和卢炜昌失和,陈公哲退出了精武会。
二、书法艺术家 下面是中山市档案馆收藏的陈公哲的一幅书法作品:“所谓达人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
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灏如先生属。陈公哲书”。这幅行书册页赏心悦目,深得王羲之《兰亭序》之精髓。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陈公哲擅长书法,多次在全国各地举办个人书法展。
他是书法座谈会、中国书学会等学术组织的发起人,出版过多种书法著作。他的《科学书法》、《行草章法》、《行草神韵》、《行草集成》、《初学书法》、《钢笔千字文》、《书法教材》等书法著作流传甚广。
陈公哲对书法艺术有独特的见解,且对自己的艺术成就颇为自信,这从他写给石岐乡彦郭灏如的信(此信亦为中山市档案馆藏品)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灏如先生惠鉴:敬读十月十二日大扎。
吾辈治学,旨不在钱。然为便求限制,略定润例,每件港币十元。
赏识者随便,友好不收。册叶、对联书就奉上,斋额字请寄下。九体书中,甲骨、籀、篆、分,似难实易,笔法平面多于立体故也;草、章、真行,似易而实难。笔法六合兼备,尤以草为最。愚为识者书,多作草,其次章行。
拙作既荷赏识,兹有十余件,最近寄乡展览刚完,如欲携岐展览,可携片与茶园东堡陈乡长锦享接洽。惟展览完后如何带港,希商洽办理。愚书有划时代之价值,近且向国外宣扬,真知吾书者,当在千百年后,亦不区区于时人之虚誉也。
此候日祺。附白首青春集一、展览小册一,希察阅。陈公哲启。十月十六日。” 三、摄影家、发明家、考古学者 陈公哲就读于复旦大学时精研摄影技术,拍摄了初期精武书籍的照片,并与程子培拍摄了精武体育会的电影记录片5卷。
出版了《哲氏计光表》、《测光捷径》等摄影著作。 陈学贯中西,喜欢发明创造。
1919年发明反光镜箱近镜装置并取得专利,1925年发明公哲电符,1937年发明科学七用墨砚及砚上磨墨机,1944年发明拼形活字,1951年完成字范系统,制造新形算盘。
他还曾研制出与胡文虎“万金油”相抗衡的“白花油”。 1938年,陈在香港居住。有一天,偶然翻阅杂志上登载芬神父《香港考古发见》一文,定下在香港从事业余考古的念头,并立即付诸行动。
他以个人财力并获得友人资助,购买航船一只,偕同儿子陈哲文及十几名雇用工人,沿香港海岸作考古发掘。经过8个月的辛勤工作,陈公哲发现古代文物250多件,其中有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铁器等,其中有汉代玉俑,唐代海马葡镜等,还发现了蒲台岛岩画。
陈公哲成为在香港考古并取得杰出成就的首位华人。1940年这批文物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展出时,人头蜂拥,盛况空前。 四、爱国学者 陈公哲是一个爱国学者。
他在《精武会五十年》一书中说:“公哲虽曾受维新、革命学说之熏陶,而以爱国为心。”在谈到创立精武会的初衷时说:“当时中国民族,有‘东亚病夫’之诮,余尝考其所致之由。
夫每个民众身体之不健全,……欲泄此耻,厥为提倡国民体育耳。”其制的定精武精神也充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怀:“用能使与斯会者,人人摒嗜欲,淡名利,事务求实践,力戒虚骄,期造成一世界最完善,最强固之民族。
斯即精武之大希望也,亦即精武之真精神也。” 1948年,陈公哲长子陈哲文提出要到内地解放区参加革命,陈毫不犹豫地给予支持,并为其引见当时避居于香港的民主人士、民革主席李济深,请求帮助。
在李济深的帮助下,陈哲文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1956年,陈写给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信中说:“公哲弥年以来,历见国内百事进步,不觉心焉向往。
七后前曾令小儿哲文服务第四野战军,现调沈阳工业区;二儿安宁现读于武汉河运学院。国家对我如斯,是宜以个人行动以报于国家,久有此心矣。
”陈说到做到,1957年,陈公哲以年迈之身先后率队回内地参加广东省首届武术观摩大会及全国武术观摩大会,并将自己设计制造供比武使用的护身甲慷慨献出。返港后,又四处游说,大谈北游观感,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以消除香港同胞由于听信谣言而产生的疑惑。 1961年12月,陈公哲因脑溢血突发逝世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