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1927电影 古董电影系列4——《拿破仑》(1927年)
这部电影由法国导演冈斯(Abel Gance)执导,我原本想看他的另外一部电影——《第十交响乐》,据说那是印象派电影的开山之作。可惜只找到这一部,但就是这部电影都已使我深深折服于印象派所倡导的“影象精灵”。
影片出品于1927年,总长264分钟,也就是近4个半小时。花了我两个下午的时间才看完。但奇怪的是,这么一部如此长度的默片,且仅有英文字幕,居然没让我感到一丝困倦。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这么一部古董级电影让人看到了很多可敬之处。 影片首先从拿破仑童年时代领导打雪仗开始。
和其他早期电影一样,导演在这里也偶尔采用了遮光框,使画面呈现椭圆形或者圆形。在打雪仗后半部分,雪仗的激烈情形与拿破仑的脸颊之间进行了快速剪辑。随后,电影由原本的黑白色调转为棕红色,开始进入拿破仑求学生涯的描述。
求学期间的拿破仑异常孤独,他的叔叔送给他一只鹰,这只鹰可以说是他唯一的伙伴。但是有两位同学却恶作剧的把鹰放了。这次,拿破仑暴怒了,他冲到了宿舍。很快,宿舍就乱成了一锅粥,于是上演了一场枕头大战。
在此,导演居然把屏幕切割成了九个画面,给人造成极端混乱、羽毛横飞的感觉。这次事件的最终结果是,可怜的拿破仑被关在了一间破屋里。屏幕上出现了少年拿破仑那张略带中性、纯净得如同天使般的脸庞。
北风从残破的窗口呼呼灌入,他的眼神忧郁到令人心碎。就在此时,圆形遮光框的聚焦中,出现了一只鹰,那是他的鹰。少年拿破仑抱着鹰喜极而泣。 此后就是混乱的法国大革命时期。
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异常深刻。拿破仑在沿街的房中,坐在书桌边。屋外是癫狂的举着火把的人们。他们的身影在拿破仑的脸上抽搐着、疯狂着。但这一切却更凸显出他的冷峻。之后是拿破仑在十多年后和姐姐重回故里。
此时的摄影机几乎是紧贴着江面,江水在镜头前翻腾,如同拿破仑此刻不平静的心。他终于回到了家乡,母亲和兄弟姐妹们高兴得把他团团围住。导演在这里用了摇晃的镜头,很形象的展现了当时的欢腾场面。 拿破仑又重回革命浪潮,在此期间的他历经了各种磨难。
有一次他坐小舟逃亡时,海面上刮起了猛烈的暴风雨。此时的巴黎会议大厅内也正面临着一场风暴。于是,两者就被导演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直至最后,会议大厅仿佛暴风雨中的船舱,和着海水颠簸翻腾。此后,还有一段经典的场景,描述的是拿破仑一次策马逃亡。导演这次干脆把摄影机架在了马背上,镜头前是马匹扬起的鬃毛,随着马的每一次奔跑,镜头跟着一起晃动,就如同观众坐在了这匹马上。
这一段拍摄得气势恢宏,让我很自然的联想到了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 拿破仑的军事才能渐渐展现,领导了意义重大的土伦战役,24岁的他被提升为准将。
此后,拿破仑一步步迈入政治核心圈。在一次庆祝革命成功的活动中,他第三次遇见了约瑟芬。画面快速闪回到了他们前两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是在大街上,第二次是在狱中。当他们第四次见面时,叱咤风云的拿破仑被爱情激荡的手足无措,他像一个青涩的男孩般笨拙。
出征意大利前,他和约瑟芬闪电结婚。 新婚后两天,拿破仑抵达了意大利,他激励士兵重整旗鼓,此时,屏幕被分割成并列的三个画面,这些画面有时还彼此衔接。
当镜头指向拿破仑时,他位于中间的画面,两侧是高渺的蓝天。他如同上帝般俯瞰着士气高昂的军队,如同上帝般威严的发号施令。他们开始浩浩荡荡的向意大利军队挺进,屏幕长时间的由三个画面并列。最后,军队、地球仪、约瑟芬、拿破仑、母亲、天空、鹰、众革命先驱之间快速剪辑和叠印,三个画面分别变成了象征法国的红白蓝三色......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充分运用了摄影机和镜头的语言。比如,多次用了快速剪辑。影片中还多次采用叠印,我认为非常出色的有三处:第一次是在拿破仑进攻意大利之前,他来到了会议大厅,此时,革命先驱们的鬼魂以叠印的方式现身,请他担当领导革命的重任。
第二次是表现他对约瑟芬的爱慕时,居然把眼前的地球仪当作了她,他无限柔情的抚摸地球仪,甚至亲吻它。第三次就是影片最后,将快速剪辑、叠印,和多银幕并列的手法融为一体,最终将影片推向高潮。
在刻画拿破仑的人物形象方面,导演也运用了多种手法。比如,运用旁观者的表情从侧面对他进行刻画。影片中的大部分时间,拿破仑始终不苟言笑的背着双手如鹰般傲立。
但是,每当他与家人团聚、与约瑟芬在一起时,又能看到他柔情的一面。甚至,还让人觉得他的乖戾的可爱。比如,为了策划入侵意大利,居然结婚迟到了两小时。等他终于慌慌张张的到了那里,又一个劲的催促证婚人。
站在旁边的约瑟芬起初有些不满,但旋即就原谅了这个他深爱的男人。在影片中,还多次将拿破仑和鹰作类比。可惜的是,影片所展现的仅是拿破仑的前半生。 据说影片原长六个小时,后来被逐渐压缩,直到1981年才被英国影史专家恢复成现在的样子。
一部八十多年前的电影,让我看到了前人对于影像语言的孜孜探索,这些探索让今天的我都觉得充满惊喜与敬佩。(唐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