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娟任鲁山县长 原莆田县县长原鲁山生平事迹 已去逝17年[组图]
宋鸿恩动情地说:“我跟在老县长身边学了非常多的好品质,我也是以此教育我的子女。从他的道德品质上说,从他的人格魅力上说,从他的党性原则上说,都是值得后人认真学习的。现在原鲁山精神已成为我的家族精神,形成优良家风。”他建议,把原鲁山的事迹广为传颂,形成学习风气,成为莆田精神。
曾任通讯员的陈进贤说起原鲁山,泪流满面。跟随原鲁山时,他还是20出头的小伙子,3年朝夕相处,他亲身感受到原鲁山的人格魅力。至今陈进贤在自家墙上还挂着原鲁山的画像。
1997年,原鲁山因病逝世。原莆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舜英负责筹办殡仪事宜。当年的出殡场景,至今让她历历在目。
她说,那天,有上千人自发赶来送行,不仅有原鲁山生前的同事,更多的是来自山区沿海的农民,他们开着运土货车、踩着三轮车甚至拉着板车自发加入送葬队伍,人们满含悲痛之泪和感激之情送别老县长。
原鲁山的小儿子原承国向记者介绍父亲。
原莆田县委书记刘功在《高山仰止——平民县长原鲁山纪念集》序言中写道:“原鲁山身后能获得如此美誉,能得到这么多人永久的怀念,是人民群众用天地之间这杆秤,用老百姓这个秤砣称出轻重来的。这位山东汉子,他的品格如齐鲁大地的泰山,永远让人敬仰!” 一隅蜗居 只留两袖清风
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一张简易的木床,几个陈旧的箱子,一台老式的书桌,摆放着一台小电视、一个笔筒和几枚印章,这是原鲁山全部遗物。
原鲁山的小儿子原承国说,他的父亲不盖私房,直到退休,才从市科委分配到一套50多平方米的小单元房,又把主屋让给他们俩口子居住,自己仅住小房间。父亲的家具也全是低档破旧的。父亲去世后,他也搬家了,但还是腾出一个房间,用以保留父亲的遗物,保持父亲卧室原有的模样。
原承国说,父亲虽已逝世,但他却好像一直都活着,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明辨善恶是非,知道人间的真善美。
在原承国少年时代记忆中,父亲虽然身居县“衙门”,但从没摆过官老爷的架子,他对普通百姓的态度特别亲切友善。他记得1973年春,许多急于落实政策的人经常找他父亲反映情况或要求帮助解决难题,几乎整天都有来访者找上门来,连一日三餐的时段都不放过。因此原承国和兄弟感到烦躁,把不快情绪表现在脸上。父亲看到后就严肃地批评:“对待群众要热情,要讲礼貌,他们是有困难才在吃饭时来访的!”
记者了解到,1949年春天,当时34岁的原鲁山随军南下,来到福建。1952年原鲁山调到莆田县,先后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自此这位南下干部的后半生便与莆田这片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动员妻子留在山东老家代他尽孝。按照国家规定,他每年可回家探亲一次,但从1949年南下之后的17年间,原鲁山只回山东老家探亲一次。
1964年,原鲁山写信叫妻子南下来莆过年。他妻子不识字,在杭州转车时走岔了路,恰巧遇上一批莆田籍旅客,把她护送到莆田县机关。这一年春节对原鲁山而言是幸福而特殊的,全家人第一次在莆田团聚,过了个团圆年。3个月后,他妻子又返回老家伺奉老人,而这一别又是9年。1973年,他妻子重病来莆治病,病危之际,原鲁山还在开会作工作总结报告。当作完报告赶到医院时,他妻子已经离世。原鲁山老泪纵横,失声痛哭。
原鲁山的6个子女没有得到县长父亲的特殊照顾,没有一个与“官”字沾边。
“原出鲁山,勤耕闽地,自北至南二万五千日,尝无数苦咸酸辣,不窃一丝甜味;端居县府,安位州衙,从民而仕四十有一年,经许多珠玉金银,只偷两袖清风。”这是《人民日报》一位资深记者撰写的一副楹联。原鲁山去世后,储蓄本上只有92元钱。
政声人去后,丰碑励今人。眼下,春正浓,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宏图开启,建设“人兴业茂、清风明月”宜居港城画卷铺陈。深入践行群众路线,肩托使命,躬身向前,呼唤真挚公仆情怀。追忆原鲁山,让老典型焕发新光芒,穿透岁月尘埃,照亮时代征程,为莆阳大地增添温暖气象。(湄洲日报 黄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