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运动正确方法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体质
冠心病的发生与体力活动过少有一定的关系,常从事体力活动有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运动疗法是冠心病防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恢复工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状况,可分为3组分别进行锻炼
基本组:心电图无明显改变、陈旧性心肌梗死、自觉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可编入本组。
准备组:心绞痛、心电图缺血改变、陈旧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期的冠心病患者,列入本组。
观察组:心律失常、心绞痛频繁发作及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早期的冠心病患者,列入本组。
(1)基本组
注意事项:
运动后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10-130次。对没有锻炼习惯的冠心病患者,开始锻炼时应严格控制运动量,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者再逐步过渡到每分钟心率130次的运动量经医生检查确诊已符合本组要求,才能逐步进行锻炼。运动量要因人而异,加强自我监督,定期进行病情复查,避免快速、屏气、静止用力的动作。
1) 步行
具体方法:
步行两段1000米平路。用15分钟走1000米,休息3-5分钟,再走1000米。以后可逐渐增加步行速度和持续时间。每日1-2次,每周4-6次。
注意事项:
步行时选择平坦道路,注意步态稳定,步幅均匀,呼吸自然,防止跌跤。中间可穿插急行,如体力不能耐受,可随时减慢速度。
锻炼功效:
简便易行,一般选择在优美环境中进行,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对改善心肺功能,提升摄氧能力效果最好。其中急行比散步对心脏的锻炼价值更大。
2) 慢跑
具体方法:
每周4-6次,每次1000-2000米,心率控制在120次/分以下。以后可逐步加长跑步距离,但不应提高跑步速度。
注意事项:
只有在急行2000-3000米而无心绞痛发作者,才允许参加慢跑锻炼,适用于病情较轻、有运动基础者练习。运动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心率,体力不能耐受时,可采取走-跑交替的形式降低强度。一般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锻炼功效:
比步行强度大,但又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能更有效地提高心脏功能。
3) 登高:
选择一个高度不超过50米,坡度为30度左右的坡,可先用15-20分钟登完,以后逐步缩短时间,上坡后休息10分钟,再用同样的速度下坡,每周3-4次。
注意事项:
强度相对较大。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结束后要做放松活动。如出现气促、晕眩等,应增加间歇时间,或多穿插平稳的呼吸练习。如有极度疲劳,胸闷或心前区有紧迫感和痛感,应立即停止运动。随身携带药物,以便在不适时及时服用。
(2)准备组
注意事项:
严格控制运动量,每分钟最高心率不超过100次,要缓慢、柔和,结合呼吸进行运动。
1) 散步:
具体方法:
先慢速(每分钟70-100步)走500米,再中速走1000米,最后用慢速走500米,每走一段可休息3-5分钟。每次走20-30分钟,每日1-2次。
注意事项:
运动前后要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运动后避免立即进行热水浴,以免发生血压下降及心率失常。
锻炼功效:
属于间歇性运动,可有效提高有氧能力,增强心脏功能。
2) 医疗体操(中强度):
具体方法:
直立位,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两臂缓慢前上举,两掌相对,上体同时稍稍向后仰,深吸气;两臂放下,还原,呼气;重复6-8次。
直立位,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上体向左转,随之左臂屈肘放在背后,右臂屈肘置于胸前;还原,向右侧做相同动作。每侧重复6-8次。完成动作时,两腿直立,呼吸均匀平稳。
直立位,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两臂前平举,两腿屈膝慢慢下蹲,呼气;缓缓站立,还原,吸气;重复6-8次。下蹲和站立时,上身均保持直立。
注意事项:
完成以上动作时,呼吸平稳,动作舒缓,尽可能使躯干、四肢伸展,肌肉拉伸。每天可练习一次,每次练习时间20-30分钟。
锻炼功效:
以中等强度的伸展性运动为主,节奏缓慢,柔韧舒展。可调整呼吸节奏,并兼有理想的娱乐性放松作用,对冠心病的康复有良好疗效。
3) 保健按摩:
具体方法:
揉擦面部、头部、腰、胸、腿和脚底涌泉穴。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
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状况在卧床情况下做主动(自我按摩)或被动(由别人代劳)按摩。按摩穴位时,要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才有效。
锻炼功效:
改善外周血液循环,防止因长时间缺乏运动或患病卧床引起的肌肉萎缩。
(3)观察组
注意事项:
本组患者暂不宜参加体育运动,应在症状有所改善的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参加锻炼。提倡早期活动,但切勿过急,以免造成意外。一般急性发作期以卧位休息为主,减少心脏负担。患者卧床时间过长或过早活动,都不利于病情康复。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恢复健康后再有计划地由局部的运动到全身运动,运动量也可逐步加大,最大运动量的心率为每分钟90-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