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庚、咸辉 赵宪庚、张维岩参加“IFSA中心”理事会
2015年4月29日,“IFSA协同创新中心”召开理事会(扩大)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活动中心召开。中物院赵宪庚院长、张维岩副院长、王世绩院士、贺贤土院士及相关专家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理事会领导及相关代表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范滇元院士、关新平副院长、周薇副院长、钱列加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相关领导和专家。
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关新平副院长主持。
钱列加教授首先代表中心作了工作报告,主要从中心发展历程、4年发展规划、2014年工作总结、2015年工作计划以及提请理事会审议的重大事项共5个方面,汇报了“IFSA协同创新中心”现阶段取得工作业绩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随后,理事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心发展规划、中心2015年度工作计划,讨论议定了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人员考核激励管理办法、奖学金管理办法。在听取工作报告并讨论相关重要事项后,各单位理事会领导和代表分别作了重要发言。
张维岩强调,应充分利用好协同创新中心这一科研平台,进一步瞄准“国际一流”的长远目标,从研究成果以及人才等多个方面提升我国在聚变科学前沿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同时,建议抓住“十三五”规划谋划的契机,与重大专项基础理论小组积极对接、酝酿,力争把基础前沿相关研究内容纳入“十三五”规划中。
张杰结合对2011计划的认识以及“IFSA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历程,强调了“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特点以及其支持改变生产关系在推进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对中心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赵宪庚从院校合作角度,首先肯定了上海交通大学与中物院长期保持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在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取得的成效。结合对“2011协同创新中心”定位的理解,赵院长认为要实现“IFSA协同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极大的挑战,一方面是如何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好协同机制效应,另一方面是在当前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相关项目的支持,这对中心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
【IFSA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聚变科学与应用中心(IFSA-Inertial Fusion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于2012年8月培育组建,牵头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核心协同单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主要成员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负责人为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
2014年2月,中物院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了协同创新合作全面推进方案,双方约定,支持上海交通大学按照“1 1 N”的模式(以上海交大和中物院为主体,吸纳其它合作方),向教育部申报聚变科学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IFSA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教育部审定。
IFSA创新中心包含24个创新团队,并分为五个研究部:高能量密度物理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部、实验诊断研究部、实验室天体物理研究部、激光驱动器前沿技术研究部以及成果应用与国际合作研究部。中心将利用教育部高校的多学科、国际合作广泛等特点,积极开展与国际先进IFSA研究中心的合作,建立海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建立顶尖人才的“蓄水池”,吸引国际一流人才的加盟,为前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提供智力储备。
另一方面,利用中物院在IFSA研究领域现有研究平台及强大的实验和诊断技术优势,争取在IFSA关键技术上率先突破,并加速IFSA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IFSA协同创新中心的内部管理依托“IFSA协同中心(上海)创新平台”,其顶层决策机构为IFSA理事会。中心内部管理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坚持“人、财、物”统筹的建设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