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舌头黄是怎么回事 如何进行食补调理

2019-06-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舌苔黄腻非必皆是湿热 临床见有黄腻舌苔,以湿热辨之,治以清化,人皆知之.而由气虚运化失司致湿阻不化所致者,则知者不多.今举章叔赓先生医论一则.为医者开一思路.于临床或有所补焉. 黄厚腻苔,不一定是湿热实证,其中也有气虚运化失司而致湿阻不化的,有些苔黄厚腻的患者,舌质一般,脉滑口苦,胸腹闷胀,纳少,溲黄等,似为实证,医用苍术,厚朴,芩,连,车前等苦寒燥湿药达数月,苔仍如故;但细辨之,必有一二虚证,如脉虚软滑,舌胖,黄腻苔中有裂纹,胸腹虚胀,喜温.便溏等,改用补中益气,香砂六君等加减治疗,服后胸腹反

舌苔黄腻非必皆是湿热

临床见有黄腻舌苔,以湿热辨之,治以清化,人皆知之.而由气虚运化失司致湿阻不化所致者,则知者不多.今举章叔赓先生医论一则.为医者开一思路.于临床或有所补焉.

黄厚腻苔,不一定是湿热实证,其中也有气虚运化失司而致湿阻不化的,有些苔黄厚腻的患者,舌质一般,脉滑口苦,胸腹闷胀,纳少,溲黄等,似为实证,医用苍术,厚朴,芩,连,车前等苦寒燥湿药达数月,苔仍如故;但细辨之,必有一二虚证,如脉虚软滑,舌胖,黄腻苔中有裂纹,胸腹虚胀,喜温.便溏等,改用补中益气,香砂六君等加减治疗,服后胸腹反觉舒适,苔亦渐化,盖亦塞因塞用之法也.

舌苔黄腻治疗

舌苔黄腻,经常口干,舌头边上还有齿痕, 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可服: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

暑湿感冒致舌苔黄腻

症状:发生于夏季,面垢身热汗出,但汗出不畅,身热不扬,身重倦怠,头昏重痛,或有鼻塞流涕,咳嗽痰黄,胸闷欲呕,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苔质的厚薄,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黄色是表明体内有热,中医上认为舌苔是胃气夹食物之气上潮于舌头所成。

舌苔厚,有口气,一般说明胃有点小问题。如果目前没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觉,可先从饮食起居调养入手。保持生活规律,情志舒畅愉快,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腻,油炸食物,最好不喝酒,不吸烟。

舌苔厚,黄还要看看会不会腻,中医讲的“腻”就好比是东西“油”的感觉,如果有那说明是体内有湿热,需要化湿清热。

单纯舌苔厚黄,黄说明体内有热,建议晚上食物吃清淡点,偏凉一点,不饮酒,自身能较快调理过来,因为舌苔有时和天气也有相关关系,夏天暑湿胜,舌苔易厚,这些如果没有特殊不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吃些化痰清热的东西,如:薏苡仁,莲子,芡实,茯苓,陈皮等等,均有一定疗效。

除了望舌苔外,建议看看自己舌质,可以和嘴唇对比,如果是偏红,就是属热,偏淡多属脾虚,偏暗就有可能是血瘀了。

舌头是口腔内最灵活的,正常舌苔薄白而湿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舌苔厚的人可能是患有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舌苔黄而厚,表明体内可能有湿热,或者消化道和呼吸道有炎症,如果咳嗽表明肺部可能有炎症;舌苔厚腻的人可能体内有寒湿;同时阴虚患者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

舌黄主里证和热证,颜色越深,热度越盛,浅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外感热病中,苔由黄转白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在伤寒为阳明病,在湿病为气分病。苔薄淡黄,通常见于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舌苔黄、舌质红多是有热,舌苔发黄,舌质红(即舌头红)的人出现口苦咽干,属于有热上火。

高温发热:人体在温度升高时体液消耗较多,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干燥等使炎症渗出物和微生物更易在舌上停留、增殖,导致舌苔发黄。

舌苔黄厚腻,舌边尖红——痰热;

舌头的舌苔如果发黄,一般是身体内需火旺,属于热病;其主要反映肠胃、消化道有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怎么清理和治疗呢?

一般情况下要多喝水,去体内热火,禁辛辣,多锻炼身体。然后外部记得每天清理舌苔。

准备好牙刷、软刷、盐水、漱口水、毛巾等,最好准备热毛巾和热水。如图这样才属于正常舌苔。

用软刷或者牙刷轻轻的刷舌面,注意不要太用力,这样反复几次后用自来水或者盐水漱口冲干净。

简单清理一遍后,用牙刷轻轻涂刷舌面,记住一定要轻轻的涂刷,切记不能用硬东西使劲刮除舌苔。

清理后记得反复用自来水冲刷自己的嘴巴,当然顺带了要刷刷牙,最后用漱口水彻底漱口

辨证治疗

胃肠实热

【感觉】日晡潮热,口渴,烦躁。

【观察】舌苔深黄,厚而干燥,甚或老黄焦裂起芒刺,面赤身热,汗出连绵,大便秘结,或纯利稀,腹满疼痛拒按,谵语,甚则神志不清,或循衣摸床,脉沉有力,或滑实。

【方药】大黄9克后下、芒硝12克冲服、厚朴9克、枳实9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莱菔子12克、玄参12克、玄胡12克。煎水内服文

脾胃湿热壅滞

【感觉】身热不扬,心烦,口渴不欲饮,腔腹胀满,不思饮食。

【观察】舌苔黄而垢浊,舌质红,恶心呕吐,大便垢腻恶臭,脉滑数。

【方药】枳实12克、大黄6克后下、神曲9克、茯苓15克、黄芩9克、黄连9克、白术18克、泽泻12克、竹茹10克。煎水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