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旭郭德纲 郭德纲的相声除了「黄段子」和「屎尿屁」还有哪些问题?
我突然明白了,很多东西,如果有些人自己不去看、不去听、不动脑子去理解,我怎么解释都白费。 一年半之前,郭德纲和北京京剧院合作演了一场折子戏,在梅大。戏码是方旭锁五龙,陶阳斩萧何,朱强郭德纲失印救火。 陶阳斩萧何演完,观众已经走了少半了。
一楼还好点,二楼是包厢,我买的四楼最后一排的票,七点半三四楼基本满,八点四十五的时候,我就坐到三楼第一排了·······(梅大三四楼通着) 然后郭德纲上场,算是没再开闸。
这戏一直演到十点,三楼一排我旁边坐个姐姐,一直问我:这戏什么事?郭德纲演谁?那个有胡子的那是谁? 姐姐您坐这位置,票钱得五百,我都替您冤得慌。 我当时就想说:相声不是按摩,闭眼趴那就不用管了。太让人省事的艺术,也往往是你出了剧场就骂街的艺术。
相声真正的乐趣,在你有了一定阅历与欣赏水平之后,才能得到。京剧也是一理。 郭德纲现在成这样,不能说没有观众的责任在里边。我是这么想的。 ————————更新———————— 我再出来说句公道话。
关于小段集锦这个问题。 天津相声广播校园行,头一站准在南开大学,有几年是裘英俊于丹攒底。 我赶上看了两回,两回都是《时闻新说》,也就是小段集锦,90%的包袱是一样的。
因为隔了一年了,观众听不出来重复,我们这在后台的可听得出来。 我问过于丹老师,为什么老是这个。于爷说,小段集锦效果好,不挑观众群体,攒底火爆,而且省事,省了压活的时间。我认为他说的对。 实际上与相声初期,以及德云社初期的观众群体更相似的,是校园的观众群体。
观众比较固定,接受包袱的类型也比较固定,比较好让演员找到规律,而又要求演员不断出新。再好的作品,半年之内现场听同一对演员说三遍以上,也得腻。
所以我们大学生爱好者,虽然水平不高,但对于推陈出新,以及作品完成度,还是有很高的追求的。这也是我们的观众群体所要求的。 而现在的专业演员,他们的观众群体不固定,又要求火爆的效果。这样才导致了他们用小段集锦的时候非常多,毕竟省事,效果又好,何乐而不为呢。
苗王那个《满腹经纶》不也是这类的东西么。王声又一次在微博说的也是这个问题,他的观点是对的。可惜他们真干了专业,出来东西也是一样,这也是没办法的。 真给郭德纲俩月时间,准备一块传统活,跟于谦天天对,压个十几回,肯定还是相当好。只能说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