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舒说儒 徐中舒“殷儒”考释补说
【摘要】:上世纪70至80年代,徐中舒先生通过甲骨文字及卜辞的考释,对"儒"在殷商时期的存在展开了实证性说明和宗教学研究。该项工作在文字考释方面引发了诸多质疑,在关于"殷儒"的宗教身份和组织特征的判断方面也留下疑问。
本文考察了徐中舒相关研究的前后开展,对徐中舒关于"儒"的文字学考证作出补充考释并回应了相关疑问。通过进一步研究,对"殷儒"的宗教身份和组织特征作出了新的判断。"殷儒"作为殷商宗教的"祭司"存在着身份差异并不同程度地混杂有"巫"的精神气质,没有严格的组织性。"殷儒"经历分化和改造,使得"儒"不见于周初文献。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关键词】: 徐中舒 殷儒 身份 组织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教的传统形态与现代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1BZJ03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222 【正文快照】: 探究“儒”之起源与早期身份,是20世纪中国学界“原儒”工作的重要问题。
上世纪初,章太炎写出《原儒》,提出“儒”之名出于“需”,本为“知天文”、“识旱潦”的术士;30年代,胡适在《说儒》中进一步推断“儒”起源于殷商时期,为殷商宗教的宗教士1。上述猜想与推断,皆缺乏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