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化文之死 抗战者死——吴化文投敌始末

2017-1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吴化文投敌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吴部与东北军于学忠部,西北军庞丙勋部等杂牌部队,一直在山东敌后抗日,到1943年,于学忠的东北军被日军击溃,于负伤后率部撤离山东,把地盘让给了八路军,庞部被日军剿灭,庞只身被俘,投降了日军,吴部能坚持到1943年,实属不易.那么为什么吴化文几万人马在最困难的时候不投降,而非要在形势有所好转的1943年投降日本人呢?这就得从1941年秋第五十一军军长牟中珩继任山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后说起了.牟氏入主省政府后,因为二人以前有私人恩怨,一直对吴部加以排斥.吴化文所部的新四师

吴化文投敌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吴部与东北军于学忠部,西北军庞丙勋部等杂牌部队,一直在山东敌后抗日,到1943年,于学忠的东北军被日军击溃,于负伤后率部撤离山东,把地盘让给了八路军,庞部被日军剿灭,庞只身被俘,投降了日军,吴部能坚持到1943年,实属不易。

那么为什么吴化文几万人马在最困难的时候不投降,而非要在形势有所好转的1943年投降日本人呢?这就得从1941年秋第五十一军军长牟中珩继任山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后说起了。

牟氏入主省政府后,因为二人以前有私人恩怨,一直对吴部加以排斥。吴化文所部的新四师名义上为中央建制的部队,但其粮饷装备供给,均由山东以协饷的名义解决,中央分文不予。暂一师纯属山东地方部队,一切供给皆应由省政府负担。牟中珩出任主席后,山东省政府发布的第一道命令,与抗日没有任何关系,而是立即断绝对吴部的一切供给,拥有四万多官兵的新四师和暂一师遂在经济上陷入了绝境。

当时,日军华北派遣军集中了第十七、三十二师团和独立第十混成旅团全部兵力,以及第二十一、三十四师团和独立第六旅团各一部,共计五万余众,对沂蒙山区发起了“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东北军于学忠受命率战区总部和第五十一军转至外线机动。省主席牟中珩率省政府分三路突围。而鲁苏战区则向吴化文下死命令,令其率新四师和暂一师坚持内线作战,与第五十一军相互策应,内外夹击前来“扫荡”之敌。

这个命令与断绝吴部所有给养的命令相辅相成,不是将吴化文部队往死路上送吗?当时吴部,给养断绝,全军弹药只有一个基数,吴化文亲自去面见牟中珩请求弹药补给,牟氏被百般追问下,提笔批了一个条子:“着发新四师七九步枪子弹五百发。”吴化文接过一看,眼圈通红,双手发抖,对牟主席说:“牟先生,我有四万多部队,这五百发子弹实在是杯水车薪啊!”而牟中珩却回答说:“缺粮少弹,你养那麽多部队干什麽?你可以裁兵嘛!”

反“扫荡”开始后,牟中珩率其省政府四处躲藏。一日,省政府电台突然发来一电,牟中珩在大崮顶以北璞邱一带陷入日军重围,令吴派兵前去解救。吴化文遂亲率两个营前往救援,激战一日后始将牟中珩救出。牟氏当时很“感动”,当场将省政府储藏弹药的一处秘密地点告吴,但等吴派人去取时,竟是空空如也。

吴化文所部由于有命在身,必须在日寇包围中抵抗,不得突围,加上弹药奇缺,故伤亡惨重。吴化文数度致电牟中珩要求突围,牟氏复电说,第五十一军即将从外线发起攻击,勒令吴化文就地坚持,吸引日军,切勿半途而废,致夹击计划功亏一篑。可是日复一日,吴部被敌日益包围压缩,最后数万人被包围在在狭小地带,即将彻底覆灭,也未见第五十一军一兵一卒投入战斗,吴化文此时方如梦初醒,遂率残部突围,但已是元气大伤。

吴部突围后,山东省政府以吴部违抗军命为由,对其百般刁难责备,不但没有救济,反倒被友军五十一军多次侵扰袭击,可怜吴部官兵,刚脱离日寇的包围,却要被友军讨伐。

吴部经过这一劫难,实力大减,防区也大大缩小,而山东省政府变本加厉,对吴部层层封锁,断绝其物资供应。

当时,牟中珩自己的第五十一军供给充裕,库存粮食霉烂发芽,而饥饿难耐的吴部官兵则将防区及其周围的树皮扒光、草根挖尽,甚至吃尽了观音土、锅膛土,仍难填枵腹!营养不良引起的夜盲症、肝腹水等疾病在全军蔓延,大批官兵病饿而死。

1941年十月,戴笠突然电召吴化文赴渝。戴对吴一番问候之后,给吴指了一条出路,说:“可以打着汪兆铭(即汪精卫)的旗号去干,既剿灭了共党,又无妨于团结抗战的形象”;“搞‘曲线救国’是实现三民主义的先锋,是光荣的秘密任务”;“无须有何顾虑,委座对郝鹏举、孙良诚(郝、孙二人分别于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二年投敌)等人都未加追究,待光复之后,戴某定亲自向国人说明真相”。

吴当时没有同意,结果立刻被军统拘押,面壁反省。这样关押了一段时间后,吴终于服软,表示愿意考虑戴的意见,并对戴发誓说:“一切绝对服从安排,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在回到山东后,军统方面继续来电催促:“降心相从,切勿再生他心”,并派人威胁吴说:“对雨公(即戴笠,其字雨农),我兄是得罪不起的”!而此时,吴化文的次子吴哲民已被戴笠亲自安排送进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实际就是当了人质。

此时已到冬天,吴部大批官兵死于饥饿与寒冷,其间苦难,罄竹难书!有士兵发明了一种“八宝饭”,乃是将榆树皮等物捣烂成糊状,再将树枝、麦草、玉米秸杆等粉碎,掺在一起做饭团子。这种“八宝饭”须即熟即食,若时间稍长,其水分被蒸发,乃干裂松散,被风一吹,即散落满地。

是故,官兵皆称之为“见风散”。后来,榆树皮、麦草、玉米秸杆等物渐尽,连这种“见风散”也很难吃到,大家竟以吃土块来填肚子!其状惨不忍睹。一日清晨,吴化文的勤务兵徐怀忠在饥俄冻馁中死去,年仅十五岁,尸首已饿得如一把干柴倦曲在床上,吴化文抚尸痛哭,在场官兵无不潸然泪下!

若不是救苦救难的何思源及时送来一批小麦和黄豆,吴部全军将无遗种。当事人回忆当时的场景中曾提到,吴化文的午餐只是几粒生黄豆和不及手掌三分之一大小的老树皮,这就是堂堂中将师长的午餐!吴在这期间,不只一次与部队下属一起抱头痛哭。

自此之后,吴即有反心,但仍苦熬待变,对军统方面的压力和日军的诱惑尚不为所动,希望局势能有所缓解,但其部队却在敌”我“两方的压迫之下,日渐凋残。终于,在1943年一月,吴部接受了日本人的条件,投降了日军。

吴部投降之时,吴化文并未对不愿投降的部下多加约束,不少人离队而去,也有人以自杀明志的。这样,在山东敌后坚持了多年的这支国军抗日武装终于伪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