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臣:我对传统相声的看法
相声是一种引人发笑的语言艺术,传统相声里带讽刺性的多。 也有些是属于玩笑类的, 没有多大思想意义。好一点的段子,别看数量不多,咱们可要很好的继承。象《得胜图》就不错,是穷不怕创作的,说清朝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把清兵打了个落花流水,文武官员无人敢去抵挡。这时候有个下夜的堆子兵,扛着个大拘竿子,见皇上自报奋勇攻打太平天国,结果出了很多洋相,例如见皇上不穿裤子等,还没冲锋陷阵就手忙脚乱、魂不附体啦!最后吹嘘自己得胜而归——原来是一场梦。《得胜图》这个名字就带着讽刺味。象这个段子反映了农民起义的不可抗拒之势,揭露了统治者昏庸无能。在当时能出现这种段子,还是很难得的。后来改的《打白狼》、《打日本》、《美军现形记》都是这个路子,我看在改的时候考虑得还不够,改的主儿连“白狼”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只是根据当时情况抓过来就改,那就不容易改好,因为时代背景变了,讽刺的对象不同了,这样原来的路子也就不完全合用了。《大审》也是个比较不错的传统相声,表面上是找堂会。其实是抓差办案,甲拿乙当土匪,花言巧语诓他的口供。最后给枪毙了!这就揭露了旧社会司法界“拿好人填馅”的黑暗现象。上边说的两个段子都可以加工整理,突出它的人民性,还得把时代背景肯定了,让人一听就知道“这是旧社会的事”,不然听众联想到今天的生活现实,那就容易起相反作用。比如演《大审》最好前边加个说明,听说天津和平区的相声演员就是这么做的,甲和丙上来就嘀咕:“……到现在没完案,就差一个了,要抓不来咱们还活得了哇,(发现乙)哎,咱拿这个说相声的交差吧”底下接着找堂会,这就明确多了。总之《打白狼》也可以加深对反动军阀的揭露、讽刺,象老百姓送石碑,骂他把地皮都刮薄了等“包袱”,我看挺好。对这类段子得研究修改,原封不动往外拿不好。
传统段子里讽刺性很强,可是讽刺谁呢?这一点,有些段子是模糊的,就拿《造厨》来说吧,讽刺写花账、厨子偷东西,这都是当时的社会现象,可是没把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说出来。“厨子不偷、五谷不收”我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看法。过去哪懂这些个道理啊!还有象《绕口令》、《对对子》、《五红图》这类段子修改一下还可以演,这都是相声里开蒙的活,拿它训练学员最好,内容没有毒素,有些庸俗的“包袱”换一下就行。象《对对子》是个“文哏”,过去有的同志使不出精华来,就乱往里塞“包袱”,在对完一付对子以后就管捧哏的叫儿子,还用“三翻四抖”,最后是“咱两便吧!谁也别叫谁啦!”这就不健康了。在相声里不怕“包袱”少,就怕你使不好。要打算使好一块活,得从多方面下功夫,光使“洋闹”就会歪曲了段子的思想意义,“包袱”再响也不顶事,因为那样对咱们相声事业的发展没好处,再举《黄鹤楼》做例子吧,我看这个活没问题,可以演。可是得体会它的内容、掌握住人物性格,在这个段子里逗哏的是不会装会,如果他比捧哏的会的还多,那就跑题了。
对传统相声咱们要有个正确的估价,别把它看得太高了,也别看得太低了,往往在一个段子里就是精华、糟粕并存的。怎么样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我说,咱们得加强政治学习,用马列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找爱好相声的同志们一块儿多研究,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这样不行,回头你把精华当成糟粕,把糟粕当成精华那不坏事了吗!咱们传统相声的思想性有些个都在里边含着哪,因为旧社会太黑暗,不敢明说,到今天就得多动脑子,发挥它的积极因素。比如我过去说的《揣骨相》是讽刺卖国贼的,每说一种骨头都有四个字断证,六个字批语,象“损骨头,残害同胞,吸尽民脂民膏;没骨头,金钱搂足,以外人为护符。”这就是讽刺那些投靠帝国主义的卖国贼,后边还有“大贼骨头,卖国求荣,明知挨骂装聋”。这都是讽刺得尖锐的地方,可是这样的段子也不是一题到底,比如里边还有“软骨头,男效女装,周身花露水香,馋骨头,鸡鸭鱼肉,吃的多了又吐。
”收底是“脏骨头,有碍卫生,周身又臭又腥”这就不如前边的意义大了。的确,在过去演出这种段子是受限制的,总得考虑着:既骂这些军阀、官僚资本家,又得不让他们听出来找麻烦。还有的时候讽刺不合理的制度,就是几句。“包袱”一响就完,整个段子全是它的很少,我的徒弟宝堃说的《牙粉袋》也是个垫话,这样的即兴创造很多,多半都是艺人对当时社会不满,看见不平的事就要发牢骚,这也就说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心里的话,它过去起的作用不能小看,可是今天怎么继承它呢?这就得好好研究了,今天说一段节目首先要有完整的主题内容,不能东拼西凑或者单纯追求笑料,我认为,表演相声可以有灵活性,不反对现抓现编,因为你结合当时当地情况找出“包袱”来,群众一定容易接受,问题是得看你抓的是什么东西,如果你对新社会不满,借着使活发牢骚,那就要犯政治错误了。所以说咱们得首先把立场站稳了,好好学习党的政策,歌颂什么、讽刺什么心里得清楚。
在传统相声里我腻味一块活:《梦中婚》。我不爱使这块活,为什么呢?我有我的看法,我认为说这个段子的演员是在台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是什么“想象”呢?纯粹是小市民梦想发财,什么大说什么,错误现象暴露了很多,对思想讽刺得很不够,特别是后边那段“做梦娶媳妇”简直出了格了,过去万人迷使的时候根本没这么花梢.以后不少人根据自己的想象那么一“加工”,嘿!简直是各有所妙,一学那个资产阶级小姐,眉眼乱飞,就那么一扭,说话也是怪声怪调,我一听就腻了,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演,有的说到和小姐握手时梦醒了,这还好点;有的还发展到入洞房……我不愿意多说了,反正谁在生活里尽追求这种花梢事,谁就在这块儿加油添醋.这不是借题发挥吗?这能达到讽刺小市民虚伪本质的目的吗?可是这种表演正迎合当时资产阶级、小市民听众的口味,你一扭,他就鼓掌,他越鼓掌,演员扭得越厉害。这怎么能正确表达主题思想、刻划人物性格呢?你把一些年轻的观众都说得两眼发直,这又能起到什么艺术教育作用。当然,我决不是说这个段子不能整理上演,我只是想说明这样演和那样演不是个技巧问题,总要联系演员的思想、生活来看。所以我们对传统要有批判、有分析、有取舍的继承,不能囫囵吞枣,内容和表演方面都是这样,《梦中婚》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