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罗锦的德国丈夫 遇罗锦:德国医疗保险的节约措施
1986年我来到德国,感觉德国的医疗保险是一流的。一般老百姓都加入最大的医疗保险公司“AOK”,它也是属于联邦卫生部认可的民营企业。
所以感觉它是一流,完全是自己的切身体会--无论去哪一位医生那里看病,都能感到医生对病人一律平等,亲切耐心,只想给你开好药,希望你的病快些好起来。当时所有的医疗和医药费都由保险公司全部付款。
一年年,随着失业人数的只增不减,随着大量外来移民的流入,以及对亚洲门户的开放和欧盟的成立,马克变成了“贵元”,人人的钱少了一半,物价却又不停地涨着,国家赤字没顶,柏林的“赤字大钟”天天标示着:凡是在德国出生的每一位婴儿,从一出生起就背着多少多少债务,而这数字竟然是只增不减。德国女总理不止一次的公开哀叹:“德国国库空了!”于是,在普遍觉得钱远不如以前那样够花时, 医疗保险措施也便随即改变--
先是联邦卫生部给医生下达指令, 不能只给病人开好药贵药, 许多好药贵药及常用药,一律由患者自费。比如, 一家私人诊所大约有一千位患者,医疗保险公司规定, 每月此诊所应不超过一万五千欧元的医药费。如果医生每月给患者开药的钱数超过了规定, 则会扣除医生的工资所得。由于连药品也从亚洲大量进口,许多药品质量远不如先, 无奈它进口价格很便宜。甚至一些德国制造的好药,被国外的冒牌货所代替, 反而再也不生产了。
无形中,患者变为两种公民: 一种是少数人经济条件好能买好药的,一种是大多数人经济条件差只能吃次药的。
但许多穷人偶然得了小病,尚不至于付不起好药的费用, 宁肯付款, 也不愿吃坏药糟蹋自己的身体, 只要向医生口头声明:“我愿意自己付钱。”医生便给你开好药的自费药单。但那种得了糖尿病﹑肝病或癌症的患者,一般自己是付不起医药费的。久治不愈的大病,长期吃药也不见好转的,那就只有安静地等待上帝召唤而解脱吧,这种情况在1986年,是谁也想不到的。
随着失业大潮和时间的推移,医疗保险公司也越分越细: 根据职业分门别类。比如,你是属于坐办公室的公务员;你是属于农民;你属于教师或教授;你属于手工业者;你属于运动员; 你属于建筑工人;你属于工程师; 你属于艺术家; 你属于饭店老板……全德国,竟有三百多家根据职业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险公司!
老百姓习惯地统称之为“私人医疗保险公司”;其实亦都是属于联邦卫生部认可的民营企业。但唯有外国人,无论是否入了德国国籍,无论是否很有地位很有钱,却没有一位建立过这种公司。
此种分类的理由,是认为根据职业, 可以更具体﹑更得当地得给予患者治疗;加入者亦有一种与“芸芸众生”有所区别的高贵心理。他们每月所付的保险费,高过AOK的标准很多。这些都属于能付得起贵药的“上等患者”。就连在候诊室等待叫号时,凡是“私人医疗保险公司”的患者,都被优先叫去赴诊,以视对他们的优待。 诊所特意单给他们星期六诊治,以便连穷人也见不到, 让他们格外安心和舒服。这在1986年,也是绝对没有的事。
然而,美梦并不因你的高贵和舒服永远将就你。穷人中也有很多过去恰恰
属于这等阶层--但,突然你失业了,因年龄或经济条件的改变,你无法再留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也就等于被此公司“自动开除”了。过去你每月的医疗保险费比大众化的AOK高出很多, 也就等于白交了。如果你还做了退休和生命保险, 可你又无法再继续付款,你的退休金和生命赔偿的好梦也就等于全部泡汤。
要命的是,也有私人医疗保险公司宣布自己破产的, 结果所有的客户都倒了大霉,损失巨大又无处讲理。尤其是你从云端一下跌子进了劳动局或社会局, 他们第一问就是你是否做了什么什么保险? 你必须填表交代清楚。
你才发现,你忽然变成了不能再有这些保险的穷人了,否则你连失业救济金都得不到。领失业金的头一二年很快过去(根据年龄与工龄决定一或是二年),但你还是没有满工时的工作。
这时你甚至必须变卖房产,劳动局会详细地给你说明并来信, 告诉你应如何如何,才能再来申请失业救济金。无论你过去的职业有多高,凡是劳动局分配的工作,你都必须接受,否则,你三次“犯错”,就什么金也没有,哪个局都不要你了。很多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过去都有一个动人的并不低级的故事。
德国政府出于人道, 声明凡是离开了“私人医疗保险公司”的, 其他的医疗保险公司则有义务收留此人加入。但如果三个月之内, 你还没做出决定,哪个公司都没落脚的话, 一过三个月, 你会十分困难地再加入其他的医疗保险公司了。
“怎么改为收十欧元门诊费了?”-- 一天,人人都在家里说过这句话了。
联邦卫生部绞尽脑汁地为国家节约,仍是入不付出,于是改为每三个月患者交十欧元门诊费给家庭医生(主治内科医生)。有的医科(如耳鼻喉科,皮肤和眼科)的诊所,亦由这十元内转门诊帐(牙科除外)。这一来,本以为看病的人会少,结果反而多了,因为本不想再去看病的已健康的患者,由于已付了款,一看天数还没“过期”,也要去医生那里走一回。
门诊部的画面变为:头一个月人最多,屋里病人满当当;第三个月的下半月冷冷清清,几乎没患者,安静得象墓地。
这措施施行了四年(2009一月至2012年底),卫生部还是不见节约的效。又给私人开业的诊所有种种规定,如:以前能给患者五年一次地检查肠胃,这种检查对医生来说是笔大收入,现在却不准了,凡是应该做检查的患者,都只能去市医院。一下子,诊所的医疗器械全部地搁置。医生们也不满意自己的收入,总觉得比多年前的收入差得太多。于是措施又变回来,从2013年始,患者又象以前那样不用交门诊费了。
“怎么又不交钱了?”
不交门诊费,从卫生部的角度是希望看病的人越少越好;而从医生的角度刚好相反。
但是,并未因不交钱看病的人就多了。因有许多患者自己知道该吃什么药,干脆去药店里买,如果不属于烈性药,是不需要医生开药单的;省得坐在门诊室里无聊地等候。再说,不准医生开好药的规定,仍旧没变。
以前,候诊室里总有许多娱乐性的刊物供患者阅览,诊所只每月交十欧元,自有人来送新取旧。现在连这也少见了,许多诊所只留几本非娱乐性的无聊刊物,谁也不想看。或许那十欧元变为二十了,总之诊所连这点钱也省了。
那么,为什么卫生部绞尽脑汁地来回改变,却节约不起来呢? 不仅无法节约,反而亏空一次大过一次呢?
网上有人说:是否每个私人诊所,都在暗中做假帐呢? 不是披露过只要一个人死了,各科医生得知之后,立即做假帐,说在他死前给他做过多少检查,而这死人又无法说“根本没有”吗。是否也给活着的患者做假帐呢? 只要不大出格,反正也没人知道和核实?
又有人议论:是医疗保险公司属下的办公大楼和过多的公务员的庞大开支所造成?而并非医生的责任? 是那些人浮于事的机构太多太庞大了,裙带关系塞进去的员工又不能解雇,无法减少开支?
更有人议论:一点小病能给患者折腾两三年,就是不给你合适的药,最后一位医生偶发善心,开了一种药,十分便宜,原来人人都可以在药房随便买,结果病一下子就好了。这才知道有的私人诊所多能折腾人!
总之,谁也无法揭开这无法节约之谜。谁也说不清不能节约到底是怎么回事。人们只知道以前的好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但,在家里,人们还是有自己的想法:只有英国堵住了这个漏洞,只有英国的医疗保险做得最好--英国没有那么多私人开业的诊所,也没有与之有关的过多的人浮于事的机构,更没有那吓人的几百个“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效果是:英国的医疗中心对患者一视同仁,只愿意给你开好药,盼望你尽快恢复健康,省得老来给我们只挣工资的医生们找麻烦。
是否真地这样?笔者并不清楚。因为我没在英国生活过,没有过切身体会。
然而,为何无论怎样改变节约措施, 联邦卫生部也仍是入不付出? 其实,答案就在那柏林的“赤字大钟”上。